魯迅〈影的告別〉曾說:「然而我終於彷徨與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提及了在茫然之中,義無反顧的追求與信念。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也於《懺悔錄》說:「上帝的國度,不存 …
當月作家
-
-
波赫士曾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at Harvard)提到,人類的本性就是喜好「聽故事」,但詩歌已由原先的「故事創造者」,變得 …
-
耐著低溫,抵達已搬遷木柵的二魚文化公司。我聽過焦桐的課,在中央大學的時候,也許是課堂氛圍,總覺得老師的親切裡帶著遙不可及的距離。再次相見,他已蓄了鬍,笑談間偶爾喊起女兒「珊……」,充滿著溫柔 …
-
1990年起即於美國以英文寫作的哈金,至今共出了四本詩集、四部短篇小說集、八部長篇小說。哈金首次嘗試非虛構寫作,以李白生平寫下一本《通天之路:李白》,以詩與歷史為線索,帶出李白一生追求仕途的 …
-
當公衛和心理學者利用 WHO生 活品質問卷,在台灣發展在地版本時,他們新增了飲食面向。對島上的人們來說,飲食在生活中至關重要,通過學術認證。人生跌宕起伏的凌煙,創作上沉寂十餘後,交出《舌尖上 …
-
西西在《看小說》後記自剖,「我好像有個老毛病,看了好的小說,就想告訴別人,希望別人也看。」小說之所以好看,在於作家如何寫,讀者怎麼玩。鋪陳「玩賞」過程,變成貫串《看小說》與《我的玩具》的重要 …
-
書牆,字畫,落地窗。書架前貼著甫出生的孫女的大幅掛照,向整室紙香盈盈微笑。這是尉天驄的家。環顧四方,仲春的陽光透過窗面,篩落於廳前的字與紙,茶與杯,揭亮了台灣現代文學的時空風景,也照亮了這名 …
-
《雲山》裡有一棟樓,一座山。我想起柯慶明老師早年談過的「亭臺樓閣」,山水詩的遊觀。作為人工建物的「樓」,提供人們站在不同視角,不同位置,甚至不同感性,觀臨自然的方法。比起走進山林,《雲山》和 …
-
氣候宜人的十月,小說家朱宥勳來到採光充足的富錦樹353咖啡,店內空間在週一上午更顯寬敞,彷彿象徵小說家廣闊的胸懷,在容納漫長時空悲劇的同時,還保有處理這些問題的耐心。 台灣的戒嚴,是用幻想來 …
-
在《跟著寶貝兒走》面世前,我們邀請陳芳明老師作陪,兩人一起談談黃春明老師的小說。春明老師善說、閱讀量豐,敘事常如水波紋,擴延到既遠且廣的地方;芳明老師則易感、愛笑,時時協助爬梳、補充記憶與資 …
-
平常和人相處熱情洋溢的韓良憶,文章寫起來有點輕、有點淡,像她喜歡的沈從文、汪曾祺,小津安二郎和布列松,有很多空景,不炫技而安靜。像美國藝術家愛德華•霍普畫裡疏離,帶點寂寞和冷調陽光,以冷靜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