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字」的關鍵人物是黃勝,香港遭清廷割讓予英國之翌年,一八四三年十五歲的黃勝從澳門來到香港,入讀位於灣仔摩利臣山的馬禮遜學堂,其後到《德臣西報》及《孖剌報》任職,再轉任英華書院印刷所監督, …
喜歡讀書
-
-
張亦絢的散文集《感情百物》裡所收藏的文字,是對依然存在、曾經存在,或當時有某一刻不在她身邊之一百項物件的描寫,重建了它們的來由,也重新締結了創作者與彼物件之間的關係。依照她的說法,這可以看作 …
-
《愛人蒸他的睡眠》讀來,猶如進入到詩人所設計的遊戲中。喜歡思考的讀者,能夠在其中享受大幅度的跳躍所帶來的刺激感,也能在細節裡找到魔鬼,最後著迷於破關後腦內啡釋放的快感中。而在這個世界裡,詩人 …
-
如何窮盡「白」的無限聯想?許久以前,這問題就不斷苦擾著詩人們。在《白T》裡,「白」意味著對觸探所有可能性的嘗試,推衍感官所能探測的邊界,舞蹈、劇場、攝影、地景,乃至最難也最迫切需要以語言重述 …
-
妳問他最後在哪裡找到自己,他笑了而妳沒有,妳不知道有人可以就這樣選擇不去上學,有人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因為妳已經習慣了接受人生給予妳的一切,人生說什麼妳就照樣寫什麼。─《繞頸之物》奇瑪曼達. …
-
二○二一年,黃崇凱出了新的長篇小說《新寶島》。背景設定非常離奇,二○二四年五月二十日,台灣新任總統就職(新總統不但有鄒族的身分,還是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當天半夜,台灣島上的人(不含離島)突然 …
-
記憶就像破碎的長夜。走筆之際,宛如連續不斷從睡夢中醒來,抓住一幅景象,想順著它拖出整個完整夢境,然而片段依然是片段,完整的故事卻總是溜走了。──格雷安.葛林《小說家的人生》 作家的第一本書, …
-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蛻化成一些短句、散文詩、組詩和開闊的行旅紀事,給語言更大的自由,給身體更多迂迴的深度,給詩裡的音樂性、空間調度更繁複的層次,還有掃描QR Code打開朗誦音頻的嘗試, …
-
年輕作家王証恒交出首部小說集《南歸貨車》,在香港文學界不乏討論,為人所知的是其左翼定位。左翼可是方法,是關懷,是理解並介入世界的角度。在當代華文書寫場域而言,左翼更自成脈絡,從文學革命到革命 …
-
新華文學的「修代」新加坡作家張國強全新小說集出版,讓人充滿期待,雖然作品間風格跨度較大,不妨將這八篇文章做出以下歸類。首先,〈霓虹燈下的㗝呸店〉、〈風和日麗天重逢〉和〈決定〉,可視為新加坡華 …
-
「你一直是聽得見看得見的不是嗎?」「不,通靈者看到的只是表象或幻影,而不能進入事物的內在。」「那只有神。」「只有神。」──周芬伶《花東婦好》周芬伶的學生,堪稱一個比一個有戲,也一個比一個身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