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駐站作家 【八月駐站作家】仍舊年輕──專訪作家吳晟

【八月駐站作家】仍舊年輕──專訪作家吳晟

by 曾貴麟

純園的入口處,有一條林陰拱手相簇而成的廊道,吳晟老師為我們領路往耕地走去,和《他還年輕》紀錄片一樣,步伐從容而持重,沿路介紹樟樹、毛柿和烏心石等植物,逐一詳述之後,原本綠意朦朧的風景畫,每道筆觸與色澤被重新點亮,才察覺到自己已橫渡影像與詩作,此刻真正踏入純園。走到稻米田,攝影師希望捕捉吳晟老師佇立田間的特寫,他走往水圳上狹小的通道,我們下意識喊聲:「小心」,說完後才自覺多餘,此空間的寬窄和土地的鬆軟,吳晟老師已用日復一日的生命去認讀,去領略。

紀錄片拍攝時,遭遇北農事件,政治風暴席捲吳晟老師的家庭,文學似乎也難以撫平,影片從此節點切入,導演林靖傑陪伴在旁式的運鏡,沉靜,憐恤,觀者偕同造訪彰化溪州的鄉間宅邸,看著一路為土地奔走的詩人,最赤裸的情感流露。直至訪問現場,吳晟老師仍未全然釋懷當時的抑鬱,表露對於女兒吳音寧的無盡疼心。「那段時間因苦悶無法靜心寫作,對於我這樣歲數的創作者而言,也不知道還能再寫幾個年頭,逝去的光陰誰也無法賠給我,我能做的,就是持續動筆書寫。」

《他還年輕》記錄下這趟艱難的旅程(2017-2020),從書桌與田地、閱讀與寫作逐漸收復心靈的疆土,他回應生命出的習題:「讀詩還有感動,就表示還有生命的熱情。」從彰化溪州到濁水溪,再飛赴美國愛荷華與溫哥華,重遊寫作之地,並與文學的師友重逢,蒐羅創作歷程的靈光軌跡,儼然是慎重的回歸之旅,見證面向土地與公眾的詩人持恆的省思。吳晟老師說自己的創作關注三大面向,一是反映農村的真實變遷,身處第一現場,記錄臺灣由農到商的轉型階段;二是大時代的背景,從土地關懷出發,也關注著民主發展與農地建設等公共議題;三是個人的生命史,寫親情的筆觸尤其坦率,如詩集《向孩子說》的溫柔叨唸,和「高雄系列」筆下的妻子莊芳華━「在挑高的候車室大廳/熙擾人潮中,有一位/我深深愛慕的南方女孩/迎接我一起走向/鐵軌班延伸的夢想」,而《他還年輕》片中挑起了這三個線頭與草莖,歷經四年的裁織,製成這件樸實且柔韌的棕蓑。

回顧早期的創作,吳晟老師說:「年輕時寫詩,文字飽含批判性,晚期下筆,希望以帶有願景的口吻,寫融合文化與歷史的地誌詩,用呼喚的方式道出自然倫理的歌詠。」

《他還年輕》引用吳晟老師的同名詩集,原詩本是描繪玉山地貌,年輕板塊承受著地殼的湧動與擠壓,被磨鋒成堅穩的大山形象,也象徵著臺灣這座島嶼上的文明演進。片中的「他」,著眼吳晟老師面臨的煩悶,與其應答的姿態,折射出另一種解釋意象。這個意象便是眼前吳晟老師領路的背影,持續往林中深處走去,日照、風聲與肥料之氣愈趨清晰,老師的目光仍直視土地,毫不偏移,掌心的手勁呵護每一顆麥粒,參與護水運動保衛農地,為年輕一代教導農務知識,在詩語言求新求變的進程,不雕琢晦澀的語境,行文如依循植物的經脈紋理,根生於地質,緊貼於心。他的詩作持續指引徬徨如我輩的寫作者們,請走進土地,聆聽自然場域正在傾訴的話語,請別畏懼身軀辛勞,實踐生活的信仰,日常才是鍛造語言的耕具。

接近傍晚,溪州的日照仍有餘溫,隨吳晟老師的腳步走出農地,腦中浮現吳志寧〈他還年輕〉的旋律,看完紀錄片再來到此地,竟有種陌生的既視感,心想著原來是此情此景,這裡是初次唸讀〈我不和你談論〉和〈土地從來不屬於〉想像的場景,告別前,看到穿梭在紀錄片的兩位孫女,比拍攝時要高上許多,她們與我介紹每一隻吳晟老師家中收留的流浪狗,問我知不知道她爸爸很會唱歌,我說我知道。忽然遠處看見莊芳華女士走近,和吳晟老師叮囑些家務事,沒有鏡頭的特寫,仍能看出雅致的儀態。重讀〈青春沙灘-高雄旗津〉裡的句子:

牽手走過的每一段日子
有些崎嶇、有些顛簸、有些泥濘
總是相扶持,才發現
青春,從未離開

隱然發覺吳晟老師「年輕」的秘訣,他誠然的詩文直達他所愛的人士與土層,如祝禱,如箴言,從破曉至日落,敦厚地記下每件重要的事。

採訪撰文|曾貴麟
一九九一年生,宜蘭人,淡江大學中文系,東華華文創作所畢業,曾任微光詩社社長,創辦淡水藝文誌《拾幾頁》,現任《花蓮青年》主編,作品有《夢遊》、《城市中的森林》,策劃文字x攝影展《25時區》,聯合文學《Narwhal的房間》線上語音文學課程講師,曾獲臺北詩歌節影像詩獎、後山文學獎、金車現代詩獎、二○一九年優秀青年詩人獎,作品入選二○一八年度詩選。 詩集《人間動物園》之管理員,溫柔地失職,只能一再釋放。

攝影|YJ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