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聯文選書 【聯文選書】將虛線的存在與故事,再連線─田威寧《彼岸》

【聯文選書】將虛線的存在與故事,再連線─田威寧《彼岸》

by 林妏霜

沒有忘記多年前初次讀到田威寧的作品。獲得台北文學獎首獎的〈背包〉,收錄在她現在稱為「父親之書」的《寧視》裡,看似豁然寫出「處處是家」的生命狀態,然而其底蘊與支撐起人生背景的,卻是「處處無家」,是不斷搬遷、移動、逃跑的幼年與青春。誰也不知道她「把整個家背在身上」,背包裡置放的內容物,譬喻了各種的「舉重若輕」,竟包含了一個兩個三個家庭,關於我們家、你們家的分離與組合。親緣的戛然中止——更精確來說,那些中止與斷裂是,從來沒有誰跟她解釋過的:關係看似在,秩序卻極為突然地崩塌,失去了體系中的某種位置。生命史的重疊或不重疊,牽連或空缺,她寫得節制,總化成表面「無傷」——但如此艱困於生活,怎會沒有心創?在那些看似偶然形成的物事裡,任何平凡的順應,幾乎都是奢侈。

八年後的《彼岸》,被她視為「母親之書」,書寫她(與姊姊)到夏威夷與母親度過的假期。文字透漏的情緒更少。即使有所觸動與起伏,也很快收起,緩和,至少在表情上降下。或許因為先得面對那些「不見」:沒有母親在身邊的三十餘年(父親亦曾消失十年);又得藉此「再見」,面對那些被裹挾進去的成長記憶。

她在那裡重新認識自己的母親,梳理感受與彼此界線,連稱謂都重新學習。母族親人在訴說與傾聽間互相補述,回想與確認生命故事,她也因而得知一些親族歷史,以及個人性情、狀態、其選擇如何運氣般無奈連結了情感疾患或偏執。明明可說是私有經驗的內外困境,擠迫雜沓,繁華衰落,每一筆都可拉動激情,若真要描畫那些創傷或後遺,都有對應的現實能拓印;有意為之或不,都再自然不過,她卻寫出雲淡風輕,只是透過小吃小物的召喚,讓曾有過的陪伴與被看顧的過去逐漸清晰。許多事她記得牢,但她只是寫:由此察覺到父母如「孩子的心」,以及自身的「長大」。

田威寧將文字語言處理得具體,不知書裡那些白描與輕盈的文句,是否也仿照了母親的說話?總能立即讀到煙火氣與結實的生活。而在那跨越了太平洋的空間地理、心理距離,甚至死與生的「彼岸」,這對比如她總衷愛以影像技藝為喻,於是,也讀到了她如何將情感修辭裡的「戲劇給了父親,紀錄給了母親」。

《彼岸》 田威寧/著・ 聯經出版 (2022.05)

繼父親之書《寧視》之後,田威寧以母親為圓心,再度揭開深埋心底的瘡疤,她將生命中難言的片刻兌轉成文,向命運贖償一點溫柔與膽氣。

母親因不堪飽受父親外遇的痛苦,放下未屆學齡的小姊妹獨自離開臺灣,前往夏威夷生活。母女被迫生離的過往,是田威寧心中難以抹滅的傷口,卻從不輕易言說,只是壓抑。直至三十年後,她飛往夏威夷尋母,透過諸多物事,反芻回憶,整理自己多年藏在心裡如溝泥的心情,拆穿諸般未解的因由,終獲理解母親當初決定的可能。

文|林妏霜
東華大學中文系(現為華文系)、清華大學臺文所碩士畢業。現為清華大學臺文所博士生。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文化部藝術新秀、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等。碩士論文書寫解嚴後臺灣電影裡(王童、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的歌曲歌詞,及其展演的異質記憶,曾獲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研究獎助。著有小說集《配音》、合著《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和散文集《滿島光未眠》。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