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理想的學系】實戰!走進新一代設計展!東華大學藝創系參展團隊相談

【理想的學系】實戰!走進新一代設計展!東華大學藝創系參展團隊相談

by 陳洋

新一代設計展自 1981 年開辦,已經來到第四十屆,是全球最具規模之設計科系學生主題聯展。2021 新一代設計展將在五月十四日至十七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將首次以畢業製作「唯為藝」參加新一代設計展,爲此編輯部採訪了團隊裡十七位同學,談談此次創作及準備參展的感想。

一切從「新」開始

過去,藝創系畢業專題,通常以藝文行銷專案企劃的形式進行,然而今年,兩位指導教授余慧君、郭令權決定要做些新改變。他們希望藉由此次參展,學生們可以站在藝術家或設計師的專業角度,感受可能會面臨的不同問題,這樣一來,畢業進入相關產業時,才能夠更加理解藝術與設計專業者的處境。

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學生們未必領情。因為沒有大量實作與參與大型展會的經驗,從生產作品到規劃展示,他們都要從頭學起,因此剛開始時難免不知所措。

短時間內面對兩位教授高壓的指導,許以恩覺得最困難的是理解老師的意思。沒有科班經驗,很多概念對她而言十分陌生,她形容自己就像初次接觸到 3C 產品的鄉下小孩,認爲如果有更多時間,或許能夠比較從容的面對此次挑戰。但是,人生從來沒有真正準備好的時候!

蘇立誠微微地揚起了嘴角,說他自有一套應對老師的策略:「當你做到一百分時,他就會要你做到一百二十分,這樣下去實在沒完沒了。所以他要我畫三十張,我就先畫十張,之後再看自己是否更想衝。」但他同時也說,其實自己從來沒有被老師罵過,「他們只是希望你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當你有自己的明確想法,老師們其實不會管太多。」

只爲藝術而活

爲了迎接五月的新一代設計展,從去年十二月到四月,藝創系學生在東華大學理工學院進行了五場「唯爲藝」系列展,預先展示作品。正如義大利文展名「Vissi d’arte!」,意思是「只爲藝術而活!」,學生們在形式與內容上有許多大膽的探索,作品涵蓋了裝置、行爲藝術、概念開發、工藝設計等面向。

 《眼睛唱的歌》是由許以恩、張雅涵、鄭安庭、楊子儀四位同學共同製作的裝置作品,結合了卷軸及打孔式音樂盒。她們拍攝了花蓮溝仔尾四條街道的立面,再後製處理完整的街景卷軸,組裝進音樂盒裡。她們認爲街道是一種比人更長久的存在,每一代人都會在上面留下新的痕跡,因此她們在現今街景上所見的冷氣機、招牌等構件上打孔,將街景化為聲景,以看似隨機卻有生活脈絡的聲音去重現當下的溝仔尾。在轉動街景音樂盒時發出的無調性聲音,竟能感受到一絲約翰・凱吉提倡的偶發音樂趣味。

 《色彩方格》是蘇立誠從高中時期就開始醞釀的計劃。他反覆強調,與其說這是一件作品,倒不如說是一種概念的開發。他認爲文字與符號經過長期使用,意義已經逐漸飽和,但是色彩卻仍保留著豐富的可能性。圍繞著這一理念,他將情緒、感受甚至記憶,轉化成造型各異的色彩方格,從 A3 尺寸的視覺日記,到 4 公尺長 2 公尺寬的壁畫,再到目前還在製作中的無限鏡像裝置,皆在此次展覽中得以呈現。

吳耀龍、楊采諭、陸子容在作品《蝶語花》中,重新審視了花磚這一傳統工藝。臺灣素有蝴蝶王國之稱,他們以臺灣特有的五十六種蝴蝶爲藍本,設計六十款全新的花磚樣式,以刺繡技法融入時尚工藝。選用蝴蝶是因爲具有祝福的含義,希望可以通過這種形式,重述花磚工藝之美,替它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到新的價值。這組作品並成功入圍新一代金點新秀設計獎工藝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工藝設計類及時尚設計類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等三項大獎。

作品主題上,老師亦給予了極大的自由度,可以從學生們所選擇的題材中,見到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關心的面向。例如楊佩蓁的作品《變形蟲》便是從海廢問題出發,探討環境與生物演化的關係。趙子娟的《隱語》則是從傳統文學中汲取靈感,以探索漢字形態的可能。《翻轉日常》裡,蘇鈺婷與張宇青以原子筆及水彩呈現了兩種觀看日常生活的方式。在《記憶寶藏》中,莊舒惟用明亮鮮豔的幾何色塊,重現了那些記憶中的小物,打破了人們以往對懷舊的想像。

創作的過程向來不是一帆風順,即便制定好計劃,但在實際執行中常常會發生一些意料不到的狀況。爲了使作品更加完整,在表達上更加準確,同學們只得不斷地打破原本的框架,尋找突破的方法。

余陳渝的作品《內心戲》以陶土素燒製成,乍看之下它們是表情各異的半身胸像,實際上它們還是擴香器,將點燃的塔香放入底座,青煙便會從它們的七竅處冉冉升起。本來余陳渝打算全部手工捏製,但老師質問她:將來有量產需求時將做何打算。因此最後決定用石膏開模,用壓胚的形式做出大概的造型,以提高製作效率,再手工雕刻細節,維持作品質感。

邱世翔在作品《當代日常無理圖錄》,捕捉了日常人際關係中令人生厭的無理行爲,將其印在金紙上,製成二十四朵蓮花裝置。有段時間他常常會去逛金紙鋪,研究花紋、材質,以作參考,使作品更加貼近真實,更具有現實帶入感。

 《售・大學氣泡水》是王俐文和全孝翎的作品。爲了探討教育商品化的問題,發起了一場行爲藝術。她們穿着學士服,高舉「售」牌,走遍全臺 160 所大學,再將拍攝影像轉化成實體商品,以氣泡水的形式販售。在一次快閃行動中,她們遭到了警衛的驅逐, 這件事令她們產生了顧慮,爲了避免再發生類似的狀況,改舉白色無字牌子,再以電腦後製合成的方式加上「售」字,全孝翎說:「為了成功傳達理念,有時候就不得不依靠一些旁門左道。」

突破與轉變

截至採訪日,距離新一代設計展只剩下一個月,同學們都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談起死線前的生活,蘇立誠一改以往的嬉皮笑臉,嚴肅地表示,爲此他正在做三個調整。飲食調整:不吃油膩的食物,不好消化;作息調整:減少睡眠時間,每天只用兩個小時快充,迅速補充精力;情緒調整:要讓自己變得像是機器人,一切都根據指令行事,只爲達到最有效率的狀態。吳耀龍卻顯得一派輕鬆,雲淡風輕地說:「反正下個月就開始,先做就對了,有什麼丟什麼,沒有的話,就真的做不出來了。」 莊舒惟接着補充:「作品雖然達到一定程度,但爲了使展示的效果更接近完美,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每天都有新的想法,不會有所謂正確的答案。」。

雖然當初兩位指導老師們決定參加新一代設計展時,同學們充滿著不解與困惑,但在經歷了磨合期的陣痛後,他們卻有了新的體悟。

全孝翎感慨自己就像進行了一次田野調查,爲了創作竟然真的跑遍了全臺的大專院校,舉牌時有不少民衆因爲好奇,會過去詢問她們在做什麼,有時甚至會提供建議,她認爲這些回饋無論是錯愕也好,嘲笑也罷,對自己而言都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可以站在一個不同的角度去瞭解自己的作品。張宇青則表示這次經歷使她重新定位了自己,她說:「過去在安逸的生活裡裏,對自己往往會存在一些錯誤認知,覺得自己還不錯,但實際做起來才發現自己的不足。」她認爲與其躲在自我設限的舒適圈中,倒不妨將它視作一次突破自我的珍貴挑戰,因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才會有所成長。

採訪撰文|陳洋

攝影|艾洋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