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學系】尋回那一塊遺落的藝術拼圖─專訪東華大學校長趙涵捷
previous post
只要是東華大學的師生,想必對校園內一處傳說中的工地印象深刻,鐵皮上是學生的彩繪塗鴉,再怎麼美化也難抵擋風雨腐蝕外露的鋼筋,以及各種攀藤植物。那是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併校後整合而成的藝術學院,十年都沒能完工。師生長期寄人籬下,教師辦公室橫跨原住民學院與理工學院,學生的創作展演多利用校園閒置空間,沒有專屬的藝廊。
這些問題,終於要在趙涵捷接任校長後的第五年解決了。談起心路歷程,趙校長只能苦笑,「十年間倒了三家營造廠,這裡頭的故事說都說不完。」
雖然藝術學院尚未正式啟用,但是東華大學的藝術風氣向來十分盛行,除了藝術中心定期舉辦展演活動,藝術學院以及人社院師生長期以來與藝文界皆有緊密連結。趙涵捷自然也明白藝術學院之於東華的重要性。他特別強調,新建築復工時,原先停工過久的損耗狀況不僅經過嚴格檢驗,更致力催生「爛尾樓十年變鳳凰」的傳奇:「我們不但把工程結束,還被教育部推選並獲得公共工程金質獎,這對東華本身當然是榮譽,對廠商而言也是一項大利多。東華大學的營繕組、建築師,以及營造廠商,都盡了非常大的心力。」
在藝術學院大樓即將啟用之際,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代表東華,第一次參加新一代設計展,第一次有學生入圍金點新秀設計獎,與全台灣各藝術設計類相關科系同台競技。談起這些,趙涵捷難掩驕傲。藝術學院的完工,對理工背景出身的他,是東華大學未來想像裡的一塊重要拼圖。藝術無所不在,然而這棟學院確實就像是一塊遺落的拼圖,如今終於尋回,被放置在屬於它的位置上。
藝術學院的完工,顯露了趙涵捷這些年來關注人文藝術領域發展的用心。他相當熱衷於藝術展演活動,一一細數學院師生的創作熱忱。而談起自己收藏的嶺南派畫家歐豪年之水墨作品,感動的神情溢於言表。
趙涵捷十分感性地說:「因為我是學理工的,我一直覺得在面對藝術家用生命煉成的創作時,是要十分謙卑的。只要時間允許,校內任何藝文活動,我都很樂於參加,可以說是彌補自己生命的空白處。」或許就是東華多元的校風,山海的環繞,讓趙涵捷有這般體悟。他說:「我一直覺得,東華與花教大合併最大的禮物之一,就是藝術學院。這也是來到東華之後,讓我感到最愉快的事。」
話鋒一轉,他從個人情感層面,轉而談到嚴肅的大學治理:「藝術學院讓東華成為一個更完整的學校。今年在 Nature 有一篇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論文,針對美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四個人口大國理工背景學生的表現作分析評比,發現缺乏人文藝術陶冶的學生,創造力相對不是那麼醒目。」
長期以來,台灣的升學體制處於重理工商管輕人文藝術的失衡狀態。然而趙涵捷從個人的生命體悟出發,推動校園的人文藝術涵養,顯見他這一層「彌補生命空白」的用心,希望學生從中深化自己的視野,透過人文藝術教育培養判斷力和思考。
趙涵捷認為,即使理工科系的學生,人文涵養也是培養競爭力的必要基石,他說:「對一個科技從業人員來說,人文藝術的涵養,是能輕易被取代的『碼農』與真正的『程式設計師』之間的根本差異。」
趙涵捷就任期間,促成了不少人文藝術相關課程的成立,以及軟硬體資源的設置,他說:「這些都是為了更長遠的陶冶與培養,不管任何人擔任校長都要持續進行的工作。」
走近藝術學院,首先會注意到甫落成的「詩經科技花園」,乍看之下是一般的人工造景,小橋流水,奇石垂柳,但內裡不止如此。趙涵捷說明,詩經科技花園的概念始於三年前的一門跨領域課程:「《詩經》與科技狂想」,將《詩經》中的自然人文,與高科技產業相結合,帶動學生展開文學與資訊跨領域的探索聯想,學生在課程中的各式發想,將來都會實際應用在花園的景觀設施中。
詩經科技花園體現了東華在跨領域課程上的努力,以及大學本身所具備的多元特質。從所處的地域環境連結到校內整體氛圍,東華因為擁有完整的八大學院,並以各種跨領域學程連結各院系之間的教學資源,供學生選擇。去年度剛剛成立全台唯一的「原住民樂舞與藝術學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的期許是,學生到大學來就應該有跨領域的自覺準備,東華在全國雙主修輔系修習學生數量是僅次於政大的學校,學生必須利用主修或輔修去貫穿他的整個知識體系,進而擁有跨界的能力。」
趙涵捷十分清楚東華大學多元組成所具備的可能性。「我認為東華大學畢業的學生都應該要有兩項特質:第一是族群意識,其次是環境關懷,這是身處花東區域,族群分布均勻,與山海自然共存的學生應該擁有的。這些不會顯現在數據上,卻是東華大學學生相當重要的特色。」趙涵捷說。
無論是硬體建設或相關課程的安排,系所之間的合作與探索,詩經科技花園及藝術學院的落成,其實只完成了中程目標而已。趙涵捷想像中的完整藝術學院園區,還得包括一座提供專業策展訓練的藝廊,與兼具典藏功能的大學美術館。兩者目前仍在規劃籌備階段。
東華大學藝術學院與詩經科技花園
當我們向趙涵捷提問,作為理工學院的學者,想像中「藝術學院的學生」會是什麼樣子?他笑著說:「就是常常找我麻煩啊。」他提到一位在校園內經常違規塗鴉的學生,最終與校方達成共識,提供其創作空間。
身為校長,當然希望學生能夠有無限廣大的發展,也因此他所想像的藝術學院學生是「不修邊幅的,揹著畫布或相機四處取材,創作。沒事就仰望著花蓮天空,忽然發出會心的微笑,對自己說話。」他隨後又補充道:「我們也不用覺得這樣很奇怪。藝術人文的學生就應該這樣子,擁有這樣的自由。有許多西部來的學生,說非念東華不可,正是被我們的環境吸引住了。對學生來說,單單是待在東華的校園中,靈感就湧泉而出,這就是東華得天獨厚的地方,是屬於人文藝術學生最大的幸福。」
硬體設施的完工令人開心,然而任何人來到東華,站在廣闊的校園裡,都會為了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環繞的天地而感動。不管是學院建築、花園、藝廊或美術館,最終都裝不下大自然。這也是為什麼趙涵捷強調環境意識。藝術的終極是回歸自然,因為自然使人謙卑。而環繞東華的山海天地與開闊視野,是放眼台灣任何其他學校都難以望其項背的。
採訪撰文|艾洋
一九八八年生於嘉義,現居花蓮,更多作品請至臉書搜尋「艾洋」個人粉專。
攝影|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