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張愛玲父親吸食鴉片的形象只是近代中國鴉片消費縮影之一,一種文學式的「理念型」(借用韋伯的說法)。事實上張志沂(1896-1953)只是幾千萬計的中國鴉片消費者的個案之一,而且是中上流社會的消費典型。
在張愛玲的作品裡,關於鴉片的敘述大概都與舊社會的人物面對新時代變革的不適應有關,尤其是他父親張志沂,他本身就是鴉片吸食者。張愛玲鴉片敘述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現代性敘述,有明顯的舊與新、頹廢與進步、過去與未來、壞與好的對照:父親的世界是滿清仕族沒落後的遺少,母親則是經歷纏小腳後擺脫封建思想,出國留學的進步女性。而鴉片不只和舊詩詞、大家族、姨太太是一起構築了「遺少」父親的生活風格,也同時進步女性(包括母親、姑姑和張愛玲)與家庭決裂,走向光明未來的引爆點。父親與姨太太整天煙霧迷漫的房間裡吸鴉片,或是為了鋼琴學費在煙館外苦等不願付錢的父親等等,鴉片在張愛玲的敘述裡,正如在其他同時期文學作品可找到,總是與大家庭舊勢力的生活風格有關,不論是沒落世家或新興豪強。於是鴉片、蓄髮、小腳等舊社會的惡習都成為現代中國建國強種文化邏輯的替罪羊。
張愛玲父親吸食鴉片的形象只是近代中國鴉片消費縮影之一,一種文學式的「理念型」(借用韋伯的說法)。事實上張志沂(1896-1953)只是幾千萬計的中國鴉片消費者的個案之一,而且是中上流社會的消費典型。
圖片來源:台大圖書館民國時期期刊原文數據庫。
民初鴉片的消費可說己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從十八世紀以降,它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有閒階級(包括王公貴族、官員士大夫、文人等)炫耀其社會地位的一種舶來品。中國首先習染鴉片者就是有閒階級頂端的王公貴族及宦官,其次是文人士大夫下一波大量藉鴉片消費彰顯其身分的人。文人士大夫更是讓鴉片吸食遍及全國各地的重要推手,清制規定官員三年輪派各省或解職返鄉,使得這種高度象徵有閒身分的鴉片消費很快地在十九世紀中葉普及到全國各地。隨著職務的調動,這些原本就有吸食鴉片習癖的官員們,與具有同樣嗜好的幕友或幕僚,也帶著一批批精緻繁複的煙具,甚至可以想像也帶著具專業煮煙技術的僕役,一同調動至各地。當然,由於他們的需要,他們的流動也自然地促使鴉片銷售的管道完全地深入各省。這些官員的特權身分地位,及新的生活模式往往被視為時尚而競相倣效,很快地成為地方上文化學習的對象,這解釋為何在一八二〇至一八五〇間的短短二三十年,變成徐珂所說的「公門為煙窟」。至少在整個十九世紀,清代身分社會的有閒階級吸食鴉片也就是一種強迫性消費倫理,是他們展示身分地位最重要的炫燿性消費之一。
|此為鴉片公賣印花兩枚,繪一輪船,圈以嘉禾,上書「解燬證」,下書「厲禁」,四角記印花代價,每枚三角,聞為每兩鴉片抽收之稅額,每盞燈則稅十元。
|圖片來源:台大圖書館民國時期期刊原文數據庫。
再加上一八五八年左右,清廷繼地方大員之後開徵鴉片稅,不僅鴉片從嚴禁——弛禁成為合法商品,更使土產鴉片產量急劇增加,替代了進口鴉片。結果直到一九四九年前,鴉片稅一直是各地方政權(甚至是亞洲許多國家)的重要稅收之一。進口鴉片主要來自印度孟加拉和摩臘婆(Malwa)等地,少數來自土耳其。土產鴉片的品質以雲南、四川為上,陜甘為次,其他各地種稙最低。到了民初鴉片己是全民消費,能做為炫耀的,只能從煙膏、煙具和煙館的等級與好壞來區分高下。煙膏除洋烟土烟之分外,土烟另有產地等級之分,難免有錢的上層階級吸洋煙,而中下階層吸土烟之情形,而最底層的上癮者,甚至將烟膏灰收集後再吸食。民國以後癮頭更大者還可以打嗎啡,像張愛玲的父親即是如此。據徐珂《清稗類鈔》專用於吸食鴉片的器具稱為「煙具」,包括:
「曰槍,上有斗,吸時裝膏於斗之小孔,槍,即筒也。曰盤,吸時置雜件者也。雜件甚伙,有蘸膏之簽,有燃火之燈,有盛膏之盒。盤之質或白銅或彩瓷,或以雕漆或以紅木,盤之式或長方,或橢圓,或梅花,有夾煤之鑷,有盛水之壺,有閣簽之架,有挖灰之鉤。曰箱,不吸時儲雜件者也。此外,又有所謂通條者,至膏塞槍時,用以通之者也。」
可見,一套煙具已繁備,更不用說從精緻鑲金戴王者到簡約僅竹筒者均有。
鴉片吸食曾是舊社會裡展示有閒階級「不事生產」身分最理想的習癖,但隨現代中國強種救國的建國文化邏輯下,一夕之間貶值成人人喊打的舊社會惡習。於是鴉片成為「現代」文學對照敘述中,常用來對抗舊勢力的一個佈局設定。
圖|安比
文|邱德亮
任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曾研究過中國與歐洲鴉片消費的比較研究,發表過〈從局限經濟到普遍經濟:鴉片的東方語藝?〉(台社季刊)、〈亦毒亦藥〉(新史學)等文章。
圖|台大圖書館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
百年之前,作為一位民國女子,生活該是什麼樣子?如果覺得人生苦悶,可以抽鴉片嗎?自由戀愛不稀奇,但遇到好男人還是好難?如果想成為作家,可以投稿哪些報章雜誌?時代動盪之際,如何保家衛國貢獻己力?百年之後,我們不忘張愛玲寫下的字句,折射出無數民國女子的生活縮影。
本期專輯由張愛玲、蕭紅、林徽因、陸小曼、孟小冬、鄭蘋如、蘇青等七位女子,帶我們穿越至民國,從文學、戀愛、藝術、社交活動等面向,一探她們最華麗又蒼涼的生活風采。
【實體雜誌訂購】
【本期雜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