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葛里歐》的前五分之四,可說是這些台灣女性的群像劇,出身花東地區的女性、年輕的女性、探索情慾的已婚女子、掙扎於不知道死去丈夫是否性侵女兒的老婦,她們各自在漫長的生活中茫然若失,尋覓答案又 …
聯文選書
-
-
三十歲出頭便開始成為各文學獎項的提名常客,妮可.克勞斯的第四本小說《烏有》以兩名背景迥異,內心世界卻仿佛殊途同歸的角色,細細鋪陳出他/她們在面臨已知/未知的失去及轉變時,如何應對或不應對,如 …
-
大江健三郎最厚重的一本小說《空翻》繁體中譯版,除經過英日版的編修外,也將原先簡體中譯的漏文補上(或許小說中攻擊核電廠的段落過於敏感之故),為本來就難讀的大江清除閱讀障礙(即使仍然有困難)。這 …
-
作為第一本,亦是最後一本遺產之書,作者劉宸君透過文字所彰顯的,除了易於辨識的地域旅行、攀緣手札、隨行筆記等範疇之外,更可細膩看出,一位創作者/創造者豐沛的情感衝突、書寫意圖,以及傾向內在的激 …
-
「如果你不想起我們,我們就無法和你在一起。」——東山彰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 這部小說,是寒冬中的盛夏烈陽。小說開頭,身為律師的敘事者,頂著底特律的寒風,前往探視他的當事人。對方是他的兒時 …
-
持續朝向一種追索的路途。吳明益的書寫在自然與人世兩者共享的苦難之間,嘗試追索出一套無法排遣的憂鬱:包含憂鬱的形貌、源頭、未來,以及它存在的意義。在當代的台灣,書寫自然要寫得好的第一道門檻,是 …
-
這本書談了很多「時間」。 一寸灰,在李商隱原句,本是愛情的痕跡;但最終,又必然是時間的痕跡。火燒過而留灰,灰,是剩下的東西,暗示著曾經存在,這本書,收了好多這樣的文章。像是「樹葉枝頭動/那是 …
-
2018 年 5 月 25 日,丹・布朗第一次來台宣傳作品。少有人知的是他早在 1987 年就來過台灣,但不是為了宣傳作品或實地取材,而是跟隨合唱團來中正紀念堂表演。是的,除了文學,丹布朗也 …
-
-
從《西夏旅館》之後,駱以軍的感傷從他人的身世經驗,拉到了感傷「文明」的層次;猶記得《西夏》裡金戈鐵馬、劍珮錚錚的聲音,經過《女兒》到《匡超人》,流離或荒漠的駝隊蹤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裡 …
-
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讀完第一篇歐康納的作品時我闔上書本,想著水,水究竟放在哪裡。那是僅有十四頁的小說〈天竺葵〉,但我沒有讀過那樣的字,汗毛直豎,感覺幾乎要呼吸不過來,而且我必須喝水。待我回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