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平常相遇當代大師 【當代大師】閱讀本哈德・徐林克——所有的書寫,都在書寫過去

【當代大師】閱讀本哈德・徐林克——所有的書寫,都在書寫過去

by 巫鴻瑜

本哈德·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德國法學教授、作家。一九四四年生於德國北萊茵州。一九七五年獲海德堡大學法律博士。一九八二年起任職於波昂大學,一九八七至二○○六年間任北萊茵州憲法法庭法官,曾先後執教或客座於法蘭克福、柏林洪堡、紐約葉史瓦等大學。在其著名的小說《朗讀者》(Der Vorleser,台譯:《我願意為妳朗讀》)出版前,徐林克便以《自先生》三部曲(Selb-Trilogie)於犯罪推理小說界備受肯定,《朗讀者》是徐林克首部非推理小說,也是助他登上德語文學名家殿堂之作,出版以來已譯成三十多國語言。該作品也成為首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德語小說,而徐林克也成為首位登上美國著名脫口秀「歐普拉秀」的德語作家。繼《朗讀者》之後,徐林克陸續出版了短篇故事集《愛之逃》、小說《歸鄉》、《週末》、《夏日謊言》、以及二○一八新作《Olga》(暫譯:《奧爾嘉》)。

「自撰」?還是「自傳」?

閱讀徐林克是一種特殊的經驗,他的語句簡短、甚少使用華麗辭藻或修飾,給人一種近乎「冰冷」的感覺,而他的主題則經常圍繞著罪咎與過往的糾葛。眼尖的讀者或許也發現了,徐林克本人與他筆下的故事間似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朗讀者》中的米歇爾與徐林克本人的出生年份僅有一年之差、兩人大學皆修讀法律、且都有個在大學任教的父親; 《歸鄉》中對父親的過往抽絲剝繭的彼得也讀法律,且和作者本身一樣,曾任教於柏林洪堡大學,其父親亦為大學教授;而推理小說《自先生》三部曲以及新作《奧爾嘉》中的故事場景就位在作者的故鄉海德堡、曼海姆、以及路德威希港等城市,街道的描寫完全遵照真實世界的設定。諸如此類的巧合比比皆是,因此,在許多研究和訪談中總不免問到──「徐林克的故事都是『杜撰』的、還是『自傳(式)』的?」徐曾在自己的書中寫到:「我的故事總是一再地發生在海德堡。其中一部分是因為我所經驗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海德堡,畢竟我在這裡生活過半輩子。」

不僅主角的出身雷同,這些故事更經常與真實的歷史事件緊密結合,而主角們對於罪咎、故鄉、納粹過往,乃至東西德問題和德國左翼紅軍派(RAF)等主題的興趣與追尋,似乎正是作者本人的延伸。讓人不禁想問,徐林克是如何看待虛構故事中的真實事件呢?而大家最有興趣知道的,莫過於他小說中的那些情愛故事是否真實發生過?對這些「自傳式」的猜想,徐林克於訪談中表示:「我只是將我的經驗作為素材來使用而已,畢竟我們只能寫我們知道的事情。」他表示,他經常將自傳的、奇幻的、以及現實的事件融合在一起:「但當我用它們來寫小說時,他們就都成了虛構的」;似乎想以「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來為他故事裡的虛實辯護。讀者們從他的故事裡不僅可以體會到文學的刺激與感動,更能藉由他筆下的角色,從不同角度來回溯與省視真實事件。回味虛實之間的分際,似乎正是閱讀徐林克的趣味之一。

「敘事的過去式」,現實的現在式與未來式。

德語和英語一樣,都有過去式和完成式的區別,不同的是,德語在口語表達時多使用完成式來表過去,而文學寫作時則使用過去式,意在呈現「所有在文學之中被描述的,都是已經發生了的」這個概念,德語文學家凱特・漢伯格(Käte Hamburger)稱其為「敘事的過去式」(episches Präteritum)。對於過往,徐林克在海德堡大學文學講座中談《關於寫作的想法》時是這麼說的。「所有的書寫都是在書寫過去。我所能寫的,也就是我所知道的;而我所知道的,也就是那些已經發生了的、過去了的。」

徐林克認為,已知的經驗是書寫時最常被使用的素材,即便是書寫未來,作者也只能以他已知的事件來做推斷,因此,無論是歷史作品、科幻作品或是現代作品,儘管三者之間有程度不一的差異,但它們都無法與人所經驗的「過去」有所切割。自然,徐林克溯及的「過往」並非純粹敘事意義上的過去式,「過往」一詞對他以及德國人來說,有比辭意和文法功能更深一層的歷史意義。德語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意即:「過往克服」)一詞中所要克服的「過往」,指的即是「納粹過往」。為了理解、處理、以至克服這段歷史,德國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同時,也對自己做出了最強烈的批判,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個層面發動了劇烈的改變。從「集體罪責」到「過往處理」,從納粹審判到六八學運以至兩德問題,德國的「歷史共業」反覆地出現在徐林克的作品之中,而這些,也正是徐林克成長過程中的切身經驗:「我一直想寫一個關於我這代人的故事、我們的經驗以及與父輩之間的關係。」

徐林克筆下的這些人物與故事,儘管多發生在「過去」,卻從來沒有遠離德國而去。他筆下的主角們,「誦」讀著一個個屬於戰後一代人共同經歷的社會變遷和心理困境,而他,則像是一名將「過往」提起「文學上訴」的檢察官,為我們「訟」讀一個個罪與責的矛盾、法與情感的衝突,以及試圖與它們和與自己和解的故事。這些故事並不是在挖掘德國的記憶傷口,而是對擁有共同歷史的德國人,一再要求反思歷史錯誤、省視罪與罰之間以及法與道德間的關係、為德國,乃至為人類,從理解過去中尋索未來的一種過程。這些「過去事」不僅僅是「過去式」,更是省視「現在」,也是思索「未來」。

《我願意為妳朗讀》
徐林克 著,皇冠出版社

孤獨的靈魂總會在某處相遇,然後,我們在朗讀聲中逐漸接近愛情,但卻同時嘗到了背叛與罪惡的滋味……

溫柔的朗讀,是我對韓娜說話的方式,卻意外地給了愛一個重生的機會……

《我願意為妳朗讀》是個寧靜而深邃的愛情故事,也是徐林克對戰爭罪行和集體罪惡感所作的犀利獨白。書中的麥克象徵了戰後無辜的新世代,在同聲譴責納粹種種暴行的同時,卻也發覺無法自外於歷史的責任,而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懺悔』正代表了整個民族的心聲,人們也因此會一遍又一遍地讀它,並在心中留下陣陣的激盪!

文|巫鴻瑜
畢業於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碩士班,現就讀德國美因茨大學翻譯學院跨文化德語文學博士

攝影|Heike Huslage-Koch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