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有家「賴桑壽司屋」,每回到來總會邀約三兩好友來這裡大啖美食,賴桑全台有三家店,但本尊則坐鎮花蓮,他的海鮮大餐一出場很驚人,要兩人才扛得動的大盤子,其上舖滿碗碟,盛滿色香味俱全的各式海鮮,常來後,就和老闆混熟了,便聊起花蓮海鮮食材市場的衍變:本來在花蓮食海產,可以用時下的流行語,大呼:感恩Seafood,讚嘆Seafood!但是,雖然台灣的黑潮洋流為迴游性的魚類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可是地球氣候近年來產生許多異常的現象,再加上竭澤而漁又海域污染,漁獲大減。由於太平洋海底落差大,春夏之際會出現諸如鬼頭刀、花鰹和飛魚等,據報導除了前者外,後兩者幾乎已失去蹤影。
鬼頭刀正式名稱是「鱪魚」,是一種守信用的魚,有個英文別名叫Promisedfish,但正式英文名是Dolphinfish,每年的夏天和冬天都會迴游台灣,性喜在海面上逐食飛魚、水母和小卷等,所以台灣的漁民又稱之為「飛烏虎」,漁獲九成銷往美國,尤其以夏威夷最多,如果菜單上寫著Mahimahi,那就是鬼頭刀的料理了。
只是鬼頭刀號稱飛烏虎,現在飛魚杳無蹤跡,鬼頭刀豈不是要絕食了?而且因氣候驟變,可能改變水溫影響魚類迴游範圍及路徑,現在魚群到臨的時間,再也不守信用了。
每年到了十到十一月間東北季風刮起,就是到花蓮享用旗魚的時候了。旗魚在台灣周邊海域共有產四屬六種,以正旗魚科較多,三屬五種,劍旗魚一屬一種。在東部多見白皮旗魚,也叫做白肉旗魚,屬正旗魚科,這種魚肉質地柔軟、油脂豐富,是日本饕客的最愛,所以從前經常外銷,而且體型巨大,一尾重達數百公斤的白皮旗魚可以喊價上十數萬,捕獲者猶如發了一筆小財。
聽聞台東成功鎮一帶的漁民至今仍遵循傳統的標旗魚方法,在東北季風的強烈吹襲下,漁船於七、八級的風浪中破浪前進,鏢手必須站挺立在船頭最前端,手持重達十幾公斤的鏢杆,瞄準馳騁在滔滔白浪中的旗魚射去,如果一擊成功,要將旗魚拉至船上,可得經過一番激烈的博鬥,然後迅速返航拍賣,這情景,看來一點也不輸大文豪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裡的精彩情節。
翻車魚的學名是Molamola,台灣漁民因為這種魚形體扁平,游水時會側躺前進,好像翻車一般而得名,但它的英文俗名是oceansunfish,在洋人來看,如同他們愛曬太陽做日光浴而得名。
曼波魚是翻車魚在花蓮的別名,那是因為以前花蓮漁業單位想促銷此魚的相關產品,如若採俗名「翻車」實在不吉利,便公開徵求新的名稱,剛好這魚的日文為マンボウ,音譯便成了曼波,從此以這個名號行走江湖。
在國外,曼波魚其實是一種潛水客喜愛的觀光魚,古早時代漁民也懶得捕捉,以其魚肉軟爛,後來發現腸子炒來食之,口感頗為香脆,這魚也因又有蜇魚或蜇魴的別稱,所以在餐廳的菜單上就有一道「蜇腸」出現,後來又因為這腸子很珍貴又大條,乃進一步稱「龍腸」了。
如今曼波魚為數日趨稀少,已經變成「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最新公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List)中,最好是改變成「視吃」即可,可當觀光旅遊的觀賞魚,不必得一定為了一頓龍腸,殺了一尾曼波。
從《花蓮文獻》中發現:早期花蓮水產大宗「鰹魚為花蓮水產大宗,每逢孟夏,其魚大至,一網可收二萬餘斤之魚」的文字敘述,看來可作為柴魚的鰹魚是花蓮沿岸捕獲最多者之一,而舊日以牽罟捕漁的方法也早已改變,紛採「定置漁場」的方法維持漁獲的穩定,至於賴桑的壽司屋則以花蓮崇德、台東成功和屏東東港為主,雖然各式鮮魚諸如紅魽、魠等都不會成為漏網之魚,不過在盡情享用花蓮海產之際,謹守「飲和食德」的份際,這才稱得上:感恩Seafood,讚嘆Seafood!
魚夫
本名林奎佑,曾經擔任報社主筆、畫漫畫、電台主持人、電視台總監、動畫公司老闆、教授科技藝術及數位行銷課程等等。出版著作《鵝行鴨步宜蘭遊》、《雲林輕旅行:魚夫手繪散步地圖》、《桃城著味:魚夫嘉義繪葉書》、《台北城‧城內篇:你不知道的老建築、古早味60選》、《樂暢人生報告書:魚夫全台趴趴走》、《樂居台南:魚夫手繪鐵馬私地圖》、《移居台南:魚夫手繪幸福小食日誌》等近二十本著作。
◆ 本文原刊載於《聯合文學》第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