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打開這一期《聯合文學》一定會有些驚訝,從目錄頁開始就跟幾年來您所讀過的《聯合文學》大不相同,我不打算在這裡直接向您報告我們到底做了些什麼改變,希望您能隨心所欲地讀讀。
明明二○一六年我們才獲得金鼎獎「最佳人文藝術類雜誌獎」以及「年度雜誌大獎」,二○一七年又得到金鼎獎「最佳美術設計——個人獎」,大可以將二○一四年來逐漸精鍊成熟的《聯合文學》樣貌繼續維持下去,可是其實早在二○一六年底我就跟小我十幾二十歲的同事們說了:「也許二○一七年還能使用舊版型,不過二○一八年我們要再做一次改版,這一次,要讓《聯合文學》變成是你們的《聯合文學》,而不是我的。」二○○九年六月,我接掌《聯合文學》的前夕已經對這本雜誌的未來有張明確的預想圖,於是在九年之間,我和永遠小小的編輯團隊,幾乎是一再打掉重做地朝著我設定的一切去編輯《聯合文學》,如您一路以來看到的那樣,有做得極好的部份,當然也常常有慘不忍賭的時刻,但《聯合文學》終究成了一本顛覆許多人想像,並且從來沒有人完成過的文學雜誌。更好的是,總是有作家、讀者、雜誌同行和年輕朋友願意告訴我,這幾年我們的思考方式、團隊運作、內容創意與視覺設計如何影響,並且激勵了他們對實體刊物的熱情。
只是當時我所想像與期盼的未來,不管是雜誌製作或文學本身,都一定跟此刻的文學雜誌人所想像與期盼的未來截然不同,他們所看見的風景必然比我過去所見的要更激烈變動許多。這幾年來出自於我個人任性的改版計畫,一直受到大家的支持與包容,接下來我想當支持與包容別人的那個人,讓比我對未來更敏銳,更有想法的年輕同事真正實踐他們對文學與雜誌的理想,而我在必要的時候,幫他們壓平蹺起的邊角,或是拉拉不夠伸展的皺折,這樣的程度就好。
好吧,雖然前面說不打算直接報告我們有什麼改變,還是忍不住要說一點點,例如《聯合文學》已經有了專屬的線上誌,(請用手機掃一下右下方的QRCode)除了部份的實體雜誌文章,也將有大量原生內容。同時,我們會在每期雜誌內製作三十二頁的「書評別冊」,所有內容都是當年度華文文學書評,如您所知,幾乎沒有實體刊物大規模地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了。所以,此刻的您有兩個選擇,立刻掃瞄QRCode去逛逛全新的《聯合文學》線上誌,或者也可以直接翻到「書評別冊」去讀讀不合時宜的正統書評,對所有讀者來說,都可以依個人喜好、重度或輕度,重新體驗閱讀《聯合文學》的樂趣,而這兩個做法正代表了《聯合文學》未來兩種並存的風格定位:「隨時可以在行動中享用的文學生活,以及理所當然做為核心的深度文學閱讀。」
不過,或許我不該侈言「未來」,因為按照這世界的快速變化,我們目前的嘗試頂多只能說是有限程度的「近未來」,那麼從二○一八年開始,我們要這麼跟大家報告:線上《聯合文學》加上實體刊物的《聯合文學》,才是《聯合文學》做為文學新媒體的「近未來」完整樣貌,期盼在任何一處與您相遇。
◆本文原刊載於《聯合文學》第3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