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藝術家的觀戲日誌,從日常裡擰出詩意:專訪簡莉穎

藝術家的觀戲日誌,從日常裡擰出詩意:專訪簡莉穎

by 郝妮爾

不只是駐館藝術家,人氣編劇簡莉穎(小粒)早就是十六年的「兩廳院之友」了。兩廳院之於她,從來就不只是路過,「我來台北就是要念戲劇的。」她說。

 

那麼,還記得對此地的第一印象嗎?她遲疑一會兒,道:「就覺得有很多人都會在這邊跳舞。」說完笑了起來。其實無論劇院內部怎麼翻新,舞動的青春姿態卻從未遠去;亦如小粒的作品高度持續被多篇評論疊加,她依然頻繁地走進劇場看戲。

日常裡的詩

「我從來沒有在兩廳院的辦公室寫過劇本。沒有,Never。」小粒斬釘截鐵。

2015 年擔任駐館藝術家期間,她寫下《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此戲剛啟售即秒殺,然而,號稱連在捷運上都可以自由創作的小粒,卻從未在館內創作過。她當然曾經受邀至館內創作,可是「裡面又看不到陽光,又沒有我的辦公室,我不知道要在哪裡寫啊!」

不是所有藝術場域都能夠創作的,至少對小粒來說,來到兩廳院只管選個好位置看戲即可。

細數想一看再看的作品,例如在實驗劇場演出的《安徒生之夢》,那是由丹麥的歐丁劇團所演出,「實際上在演什麼我有點忘了,只記得被演員的技藝折服。」又或者是在演奏廳看過戲曲大師裴豔玲演活鍾馗,「我當時坐得很遠,但還是被她給穿透。」

更遠一點,2006 年兩廳院主辦的世界之窗德國系列,「歐斯特麥耶的《點歌時間》,非常寫實,非常悲傷,沒有任何語言,卻無比詩意。」回顧每一場烙印在心中的好戲,全都飽富詩意。

「我喜歡在日常中能夠體驗出詩意的地方。」小粒說。

簡莉穎_1
簡莉穎_2

睡場好覺,就不會覺得有壓迫感了

近期投身影視產業、撰寫電視劇本之故,小粒有機會走出同溫層,聽聽非劇場以外的夥伴對兩廳院的看法。不約而同地,許多人都曾經說過到國家戲劇院看戲,「壓迫感很大。」

「我是沒差啦,到哪裡都可以放聲大笑,真的看到很舒服很入迷的時候還會把鞋子脫掉……(咦,這可以說嗎?)可是其它人好像不是這麼回事,的確有人會因為環境的關係,就變得比較拘束。」

回想前陣子,戲劇院開始賣起簡易的茶水,就惹人非議,然而歸根究柢,「真的為了思考人生、在乎心理成長,希望得到什麼啟發……以這種心情來看戲的人有多少呢?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獲得娛樂性吧?」小粒說。

就如同,不要以為從「藝術家」口中就只能聽到充滿文化氣息的事情,他們當然也有窮思竭力的創作時候,但更多時候,比較是小粒聊起看戲時的惱人狀況那樣──

「看戲碰過最討厭的事情喔?大概是在國家戲劇院,有人看到打呼。」再聽她話鋒一轉,道:

「可是戲劇院的椅子真的好舒服喔,現代不是很多人都有失眠的困擾嗎?劇院要不要來開發這個:拿一本很冗長的小說或者是社會科學的論文啊,配合像是光宇那種主持人的聲音唸一段獨白,一定一下就睡著了。」

她說得煞有其事,不像玩笑,見周遭的人點頭附和,興致更起:「對吧?真的可以開發呀!」

被販賣機恩賜?

問及在兩廳院發生過印象最深刻的事?小粒想了幾圈,突然大聲:「啊!有了!有一件很離奇的事情。」她回憶:

「有次我在販賣機買水,結果一口氣掉了六罐出來。我覺得好棒喔,當時還叫我姊幫我拍照。」

說起這件事,她仍有些激動,道:「我才不會跟大家講是哪個販賣機咧,雖然我之後就再也沒有碰過一樣的事了。」

小粒聊起這件事的時候「很劇場」。

鮮少看戲的民眾,面對兩廳院,乃至「劇場」二字,容易產生莫名的肅穆,興起藝術難以親近的想法。然而大多時候,藝術家(或者所謂的「劇場人」)其實多近似於小粒與她的六罐意外之水,為了日常的插曲狂喜,在偌大的戲劇院後台嗑嗑便當,或在看戲之前到四川麵王簡單吃頓飯。

比起看似遙遠難以親近的藝術生活,兩廳院更充斥著這樣日常裡的意外插曲,從某個角度看來,實也充滿著詩意。

作為編劇,小粒的創作能量,也能因之這些生活中的小事而被刺激,持續延燒;身為兩廳院之友,她的觀戲日誌則還有漫漫長頁,使之繼續寫下。

超人氣編劇的兩廳院觀戲指南,戲前戲後不藏私大公開:

Q1:看戲前吃什麼?
A:四川麵王、 金峰滷肉飯或者是豆味行吃豆花。啊對了,戲台酒館裡的東西非常好吃喔!

Q2:聽說附近有間熱炒店劇場人很愛去?
A:喔,對啊,就是消音消音。但我覺得一點都不好吃。每次慶功宴辦在那裏我都會想,我是做錯了什麼你要這樣對我嗚嗚嗚嗚。

Q3:購票最喜歡選擇的位置?
A:劇院的話,應該是二樓中間,可以看得最全面。不過這個位置通常一下就賣光了。至於實驗劇場,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可以坐第三、四排啦,或者走道的位置(雖然我常常因為太晚進場而搶不到)。總而言之,不喜歡坐太前面,壓迫感好大。

Q4:購票標準?
A:看團隊。不太看文案的理由,是因為我做這行的啊,知道出文案的時候根本什麼都還沒準備好。至於會不會因為太依賴有名聲的團隊,就錯過新出頭的喔?不會啊,做得好的話大家都會講。另外就是,如果文案沒有寫得太不知所云,我還是會參考一下。

Q5:近期對兩廳院的觀察?
A:我記得以前書店的長廊這一排,好像是做什麼自助餐的對吧?很像高級餐廳的那種感覺。現在改成書店、咖啡館,我覺得很好啊!很親民。可以感受到劇院有意識地在往活潑的方向走。

Q6:在戲劇院看過最喜歡的作品?
A:陽光劇團的《浮生若夢》。在戶外搭起大帳棚,表演形式、內容、場地全都合而為一,實在太好看了!如果可以的話,真的很想再看一遍。

Q7:在戲劇院最不喜歡的作品?
A:爛戲實在太多了,例如消音消音消音消音,笑點都很過時,現代人的笑點比較虛無啊,多半是廢到笑,所以那些笑點對現代人來說沒辦法被買單,全戲的美感又不好。有些戲很難看就算了,中場休息就可以走掉,但是消音這齣戲沒有中場休息,全劇不斷充滿那種「要來拯救你」的感覺,我要一直捏大腿,真的很想叫他不要再講那種話了,好煩喔那東西。

採訪撰文|郝妮爾
宜蘭人,東華華文所創作組藝術碩士。「向予書苑」負責人。出版散文集《我家,或隔壁》、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創作範疇橫跨散文、小說、劇本、童話;同時耕耘評論與採訪寫作。

攝影|安比
場地協力|國家兩廳院、戲台酒館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