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上個時代左翼革命的激昂語調,當代的工人書寫選擇了另一種聲口,抒情且節制。陳昌遠《工作記事》即是。寫的是工人生活,事實上也是工廠之外各行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流動運作,就像松浦彌太郎朗聲說 …
新人新書
-
-
寫到這裡,讀者應該發現了,這是一篇無法被精確量化的書評。如果可以,容我說,這是一篇瑕疵書評。《瑕疵人型》的完美創傷畢竟是出自對於從未存在者的忠誠,但演化早已經是一種背叛。 「所有關於我的一切 …
-
李筱涵書寫成長過程某個部分近似班雅明無法返回的柏林,卻不若班雅明的決絕不自由毋寧死,她寧可失去做為孩子的想像和自由,即便那樣的童年只有一次,永遠失去也無法挽回的喟嘆不斷出現在《 貓蕨漫生掌紋 …
-
沙特說:「沒有為自己而寫作這回事」,所以懺情、自傳、回憶、自剖其實都是自我的再造,更明確地說,是通過人我關係的修辭與補述來建構自我。江佩津的《卸殼》把自剖放在了明處,看似預告了一場錐心泣血的 …
-
一開始就是一個潮濕的夢。十歲的你從自己的尿灘中清醒過來,你尿床了,卻恍惚記得在夢中看見了比現實更遠的情景,彷彿穿過了時間之隙縫,窺看到了命運的祕密。 讀鍾旻瑞的《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總有一 …
-
-
誠如楊佳嫻所言:「我懷疑親子問題是寫作者的常態,許多負氣和傷痕,拖曳與擦撞,都像是日後所有創作的最終隱喻。」先不論小說如《孽子》、《逆女》當中對父子、母女關係的刻畫,或鯨向海、羅毓嘉詩中對父 …
Old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