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當日,剛出版新書《再潛一支氣瓶就好》的作家栗光與插畫家海島日常兩人先拍照,甫回到對談座位上,栗光笑著說,這已是兩人說話最多的一次了。認識海島日常,是漫畫家謝東霖來訊推薦:「這個插畫你一定會喜歡。」同是潛水愛好怎麼可能不愛,兩人在 IG 上互傳國外攝影拍的海洋生物,傳出一張照片或影片,另一方回個哈哈,再送個梗圖,就結束對話。對海的共鳴與淪陷,這一次,兩位創作者面對面,盡情抒發。
栗光
現任職於聯合報,執編繽紛版。為青輔會「青年壯遊台灣」實踐家、吳鄭秀玉女士黑潮獎助金「海洋藝術創作類」得主。作品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曾獲桃園文藝創作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並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著有《潛水時不要講話》、《再潛一支氣瓶就好》。
海島日常
自由插畫人,自二○一七年接觸潛水後展開撒錢於海的不歸路。
Q:若可以交換彼此靈魂的某一部分,最想擁有對方的哪項能力或特質?
栗:聯繫小精靈外派所的能力。
海:誠實面對內心想法並坦率地用作品表達出來的能力。
Q:對方的哪一個作品是你印象最深刻的?
海:收錄於《潛水時不要講話》中的〈紅月之海〉與〈海平面之下,海平面之上〉。
栗:line 貼圖,浴缸那一張。
Q:最喜歡潛水時的哪一個時刻?
海:看著成群潛水員呼出的氣泡緩緩上升的時刻。
栗:在一件關於動物的事情上,與潛伴心電感應的那刻。
Q:若要用一句話形容海,你會怎麼形容?
海:一言難盡。
栗:周一到周日的聯副編輯室。
兩人的第一次交集,是栗光邀請海島日常在聯合報繽紛版「自說自畫」單元寫文,篇名為〈人生就這樣了嗎?〉,關於海島日常第一次潛水經驗,文末寫著:「不,世界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豐盛……順著好奇心和一點衝動,生命便能展開全新的冒險,我們永遠有選擇讓自己的人生『不只如此』。」
起初,海島日常是為了逃避生活才潛下水,卻從此逃不出來,陸地上見鳥劃過天際不稀奇,海裡見到魚卻時刻心動,「許多事情透過大海就特別浪漫。」
學習潛水一路上,栗光像小孩學路踉踉蹌蹌,但著迷同樣的理由,第一本著作《潛水時不要講話》寫著:「我想我並不是真的喜歡潛水,我只是喜歡海洋生物。」
為了留住海下的浪漫,栗光與海島日常栽入潛水攝影,從潛水相機、攝影燈、閃燈到燈臂,兩人在採訪中聊到忘我。
栗光慶幸開始拍照後,就不會因為在海底過於興奮,上岸後忘記種種發生而無法寫作。那些照片是靈感喚醒器,也是情報機,「照片藏很多細節,是我當下沒有發現的。」另一方面,照片也用來請教魚類、珊瑚等各種專家,以確保沒有寫成誤會。
關於海洋,栗光從第一本書寫到第二本書,潛水相機也從 Olympus TG-2 換到 Olympus TG-6,越來越想拍出更好的照片,為雕琢細節,需要極細微的凝視,像是海的顏色、生物之間的互動關係。那款專注與講究,也持續影響了她的海洋書寫。
而海島日常的創作倒是積極捕捉海域限定的人物趣味。記憶力差的她,經常是把握潛水當日便著手創作。畫風的選擇也考量到繪製速度,「這種風格非主流,精緻度也沒這麼高,但可以快。潛完水會想輸出很多東西,拖長了,熱情會下降。」
在此之前,海島日常有長達十多年的自我懷疑,鑽牛角尖在沒有畫風、畫不好看、技術不夠等技術上,直到連結了大海,「大海教會了我放棄、盡力就好。」海島日常才不再去執著一流畫功,終於認同自己。
回應海的不同創作形式與思維,海島日常期待與栗光一起去潛水,「希望有機會一起待在海邊,從各自角度創作。寫同一片海,但看到不同風景,那很吸引人。」
栗光則想邀請海島日常一同記錄當代台灣潛水教練群像,一本「台灣潛水教練圖鑑」,「很多潛水教練都很有故事性,人生充滿戲劇。」栗光書裡的故事,教練佔上一定篇幅。在海裡,一切變化莫測,教練是潛員的護身符,幫忙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成了潛員口裡的救命英雄。栗光也有許多救命英雄。
除了教練,潛伴也是海邊的美好情節,「潛水場合遇到的人,很多都不會再見,他們的樣子、與我們之間的故事會留在那,我很喜歡這樣的連結。」海島日常直呼,每次潛水都有太多有趣的事發生,記憶力不好,經常是翻著創作回味當時。
潛水同樣打開栗光的各種機遇,她說,平日工作繁忙,下班後也只能約見潛伴,「因為他們看過你最狼狽的樣子。」她想像另一個平行時空裡,有個不潛水的自己,「那現在這一切都會不存在,那個我應該也會寫作,可能沒人注意到我。」
海成為兩人生命中重要的一塊,純屬偶然,是緣分。
海島日常最近學起了化妝,熱愛接觸新事物的她,也曾嘗試打鼓、接睫毛,但早已嵌進日常的,無非畫畫和潛水。為何是海下而非山上?她說,到底是看緣分,與接觸山海的先後、接觸經驗如何、是否持續帶來正向回饋,都有所關係。
栗光則是在背著重到不行的裝備,或夜晚看著存摺的錢又噴掉時,疑惑著自己為什麼還要繼續潛水,「對啊,到底為什麼?」但隨後立即自答:「就是愛上壞的男人吧。」
採訪撰文|蘇曉凡
文字工作者。畢業於政大新聞所。喜歡故事、認識人和社會。曾任職於藝文雜誌、新聞媒體。
攝影|林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