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近期懸疑推理臺劇《華燈初上》熱映,也喚起觀眾對於臺北林森北路「酒店」文化的重新認識,在這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世界裡,多少愛恨情仇交織、悲歡離合隱藏在其中。如果我們將時空流轉,一九八〇年代的臺北條通轉至日治時期的臺南市區,延續著清領末期大西門內十字大街(今西門路與民權路一帶)的商業發展,這一帶臺日混血的「酒樓」林立,西門外的新町後續還規劃了一塊風化專區。
眾多酒樓群聚、競爭,其中就以今天西門路沿線上的醉仙樓/閣、寶美樓最具代表性,一九一三年《臺灣日日新報》還曾刊載:「臺南市上本島旗亭最著名者為醉仙樓,次即開仙宮街寶美樓」。不過隨著後來都市規劃、經營易主,這段府城華燈初上的風華早已消逝,雖然這兩家酒樓的建築仍在,但人事已非,歷史早已被市民所遺忘。
近年臺灣文學館與臺文領域重新討論日本文豪佐藤春夫(1892-1964)與臺灣的連結,意外地也打開「醉仙閣」被塵封已久的記憶。百年前,一九二〇年正值二十八歲的佐藤春夫到訪臺灣,當時他因感情陷入瓶頸,希望藉由離開傷心地,在陌生的殖民異地進行療傷,在返回日本後他以臺灣作為背景進行一系列外地文學的創作,呈現出本地日人對於充滿異國情調的殖民地想像。
其中就以〈女誡扇綺譚〉(1925)這部具有哥德小說、偵探小說基調的作品為他本人最愛,故事描述身為日本記者的「我」,偕同臺灣在地詩人「世外民」,偶然闖入臺南禿頭港的荒廢大宅內,卻聽見年輕女子以泉州話問:「你怎麼不早點來?」這段只聞聲不見人的撞鬼過程,促使他們展開一段破解真相的旅程。
小說中就提及兩位主角時常光顧的酒樓——「醉仙閣」,這裡是他們晚上飲酒交流、沙盤推演的重要場所。回到當代,不約而同地也有一位日人與臺人展開一段真相的探尋,要重新翻找「醉仙閣」謎樣的歷史,他們一位是為了研究佐藤春夫文學足跡而多次訪臺的河野龍也教授,另一位則是醉仙閣經營者高家的後代——吳坤霖先生。
如今化作甜點店的醉仙閣店內仍陳列著許多史料照片
醉仙閣一隅
這段家族歷史一直存在著誤解,吳坤霖記得小時候母親高富貞總是開玩笑說:「寶美樓是高家開的!」甚至在煮飯時還會自嘲說:「寶美樓的老師傅要開始來做菜了!」過去吳坤霖總是當玩笑話聽,直到二〇一二年重新翻開三舅所珍藏的家族老相簿,細看才意外發現高家開的其實是另一家酒樓——「醉仙閣」!
翻開醉仙閣的歷史,最早為福州人唐大漢(1864-1918)於本町三丁目(今民權路)開設了「醉仙樓」,後來店主過世,由邱某接手繼承,後續還轉讓多方、易手數次,不過店址沒有變過,本店停業後改為松金旅館。一九一九年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指出,「醉仙樓支店」於外宮後街開業,開業當日定席者三、四十,地址為永樂町三丁目十二番地(今宮後街十九號);一九一九年四月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刊載臺南迎神會後酒樓的收益情況,當中包含醉仙樓、醉仙閣、西薈芳與寶美樓,因此能顯示當時「醉仙樓支店」正式改名為「醉仙閣」。
一九二一年十月高得接手繼承「醉仙閣」,隔年馬上由其長子高金溪接班經營,而高金溪即是吳坤霖的曾祖父。高家接手的「醉仙閣」店址搬遷過兩次,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二年「醉仙閣」由糖布商高順出資興建四層西式洋樓,為今近成功路與西門路口的「廣陞樓」(世澤醫院),此棟建築於二〇〇三年指定為市定古蹟;一九三二年六月底「醉仙閣」再次搬遷,來到交通繁忙的西門町四丁目七九番經營,建築由經營松金旅館的孫家投資興建,店址位於今中正路與西門路口寶島鐘錶名店。
醉仙閣搬遷多次,要追溯其歷史並不容易。
不過好景不常,戰備期間臺南市內開始以高樓作為防空、消防演練之用,使得「醉仙閣」經營大受影響,一九三九年高家決定將西門町上的店面停業。到了戰後這段家族的歷史更被潛藏,日治時期擔任巡查、戰後轉為警察的外祖父——高雅祥在歷經政權轉換後為求保身,就將這段祖父高得與父親高金溪曾經營「醉仙閣」的歷史塵封起來,使得後代都與這段家族歷史產生斷裂,寧可誤解,也不願說出實情。
主因就在於過去「醉仙閣」曾為臺灣文化協會定期會的舉辦地,也是許多臺籍文人仕紳的聚會場所。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七日 《臺灣民報》報導指出:「臺灣文化協會至『醉仙閣』開第三回定期總會,出席人共六十五名,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等人都列席此會。」可見當時的「醉仙閣」不僅是喝酒應酬的場域,更是文人仕紳、政商名流聚會社交的重要空間。
為了不讓家族這段「醉仙閣」的酒樓文化被後世所遺忘,吳坤霖在二〇一五年於東區裕豐街巷弄內開了一間「醉仙閣」為名的洋菓子店。這也與近年多那之咖啡進駐西門圓環上「寶美樓」原店址,使得這棟百年酒樓的歷史得以重新獲得世人關注,這個轉生與「醉仙閣」有著類似的命運安排,也從中能看見臺南飲食文化與城市發展的變化。臺南酒樓歷史包含著複雜的人際網絡,當中來來往往的仕紳、文人、藝旦,以及桌上多元的料理佳餚都構成其獨有的文化,值得我們後世繼續深挖這段府城的華燈初上風華。
醉仙閣洋菓子店的店主吳坤霖透過史料呈現將塵封的記憶重新揭開
撰文|王振愷
現居臺南,長期進行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現為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並持續將自身對於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關注,實踐出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曾任「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二〇二〇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策展人。著有《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攝影|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