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讀友:
你上回在信裡提到「麻木本身的解方是發現。」忍不住讓我延伸到最近的事情上來,尤其在書寫給你的信的當下正碰到某歌手藝人震撼彈的消息,同時也佩服起事件裡這位堅強的女性。一旦「發現」了自己該鼓起勇氣面對之事,是否也同步的為社會一直以來麻木的眼光帶了一劑解方?
在看《燈塔行》這本二十世紀初文學經典,幾乎是近百年前的著作時,我彷彿在看現在社會依然無解的 #以愛之名更理直氣壯地予取予求。
老實說《燈塔行》並不是一部容易閱讀的作品,吳爾芙在這本以意識流的書寫比之前看過的《歐蘭多》更不好入口,且幾乎無斷句、以多數的他與她(而不是角色名)為敘事者切換,自然地呈現各自腦袋所想,推進了一個需要一些歷練才能明白深度的故事。然而文字之美就在這個地方發生,行雲流水的語句中豪不刻意的探討性別、婚姻、家庭、事業等主題,卻處處皆有喚起人們停下來深思一番的覺醒。
最讓我驚嘆與喜歡的便是吳爾芙對於書中三章節的時間安排,第一部花了小說一半以上的篇幅,卻僅僅描述雷姆塞家即將要前往燈塔之旅的前一天;第二部寥寥幾頁,人間已十年,角色的殞落一筆帶過;第三部家庭成員各自回到已然破敗的家,執意要前往十年前未能成行的燈塔之旅,同樣也只有一天。
整個第一部非常細緻的描寫出大家知道要前往燈塔行的反應,在這也掌握了八成以上的角色個性:擁有強大母性光輝雷姆塞太太、專制蠻橫卻又極度自卑的雷姆塞先生、獨立自主的莉莉、性格各自迥異的八位子女。夫妻各自在婚姻間與家庭間的衝突如何拉扯與達到平衡?
我其實一直不懂雷姆塞太太到底為什麼那麼馴服於專制的雷姆塞先生。
「很自然地,孩子們都來找她,因為她是個女人,一個人要這個,一個人要那個;小孩都長大了;她常常覺得她只不過是個浸滿人的情緒的海綿。」、「他一走,雷姆塞太太好像就立刻將自己包了起來,一片花瓣緊靠著另一片花瓣,而整個組織因疲累倒在它自己上面,以至於她只剩下僅存的力量去移動她的手指。」我彷彿在看《82年生的金智英》。然而除了社會處境所逼,雷姆塞太太沒有因此在家中落到卑微地位,反而是光采奕奕的女主人,有她的地方彷彿閃耀燈塔的光,但也會被驅迫以婚姻來定義一個女人的價值。我就在思索,是否這些強烈的「被需要」讓她有了得以支持的力量,讓那些父權主義內化,進而對不斷貢獻感到滿足?
書裡有極多對性別批判或深刻的自白,都來自藝術家莉莉,身為一個在那時代「能畫能寫」的獨立女性,不意外的因其性別與未婚身分而被貶低,甚至也因此自貶,否定自己的藝術。然而幸好有她的獨立精神,以及受到過世的雷姆塞太太的啟發,最後畫出心中那條線,這當中由身在不同角色女性一同完成的創舉,如今也時時刻刻的發生在現實故事之中。
或許真如瑪格麗特.愛特在經過四十三年二讀《燈塔行》所講:「有些書必須要等到自己準備好的時候才能讀得通。」
由我們現代來看,或許累積了更多真實事件,社會對於性別議題早已變遷許多,然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卻依然無法馬上改變。即便如此,當越來越多人有所自覺,就是能透過這些角色自省,理解愛不是任人予取予求的。
這部堪稱是吳爾芙半自傳,雷姆塞夫婦活脫就是吳爾芙雙親的翻版,她以此作悼念那溫柔強大有主見的母親,還有始終沒有好好原諒的父親,結尾看似美好的安排是否也是吳爾芙寄託文字於那未竟的遺憾?近百年後閱讀此書的我有最近這些現實的投射可以對照,不曉得再過一百年,社會對於男女性別的期待是否會因此更不同了呢?我有時會暗暗揣測,這也是偶爾閱讀經典的必要性,相信你也從選到的經典當中悟出了不同的現代眼光。
逢年末真的是各式繁忙,外界偶爾紛擾不斷,是閱讀讓我得以靜下來,也感謝聯經出版與聯合文學雜誌促成的讀友通訊,得以有機會提筆寫信給你,希望你也要好好保重身體,迎接新的一年!
by 畫說 2021.12.22
《燈塔行》, Virginia Woolf,聯經出版
《燈塔行》可說是吳爾芙自傳色彩極為濃厚的小說,利用獨特的意識流技法,探索了角色的內在思維,並描繪了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社會。旨在探討婚姻、感知,記憶和時間消逝之題。小說中的雷姆塞先生與雷姆塞太太脫胎於吳爾芙的父母。吳爾芙的父親在聖艾芙斯購置了一棟別墅,每年夏天前往度假,直到她母親過世。所以吳爾芙在十三歲前每年都度過一段歡樂的假期,也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小說中一樣,別墅旁邊就是海灣,海中小島也真的有一座燈塔。吳爾芙十歲時編過一個故事,就是《燈塔行》的雛形。
文|畫說有一天
【關鍵評論網】鮮榨文學專欄作者,陪你1001個夜晚的說書人,以「畫說有一天」版主身分活躍於instagram,透過閱讀深度探索自我,分享書籍並與人建立連結。人生關鍵字是閱讀與旅行,在旅行中閱讀,在閱讀中享受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