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蝶的詩,多依禪境化為詩境,時見朦朧不可盡解,卻又圓融足以感悟。他曾說過:「一個讀者面對文學作品時,第一要去體會他整體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體會作品文字背面的意思。」有時文字背面的意思,可能比一首詩整體的意思更能誘引人思考。譬如〈還魂草〉一詩,即欲彰顯何謂至高的孤絕;然而在此之外,亦可解釋為旨在說明生命的奧義。此詩有云:「穿過我與非我/穿過十二月與十二月/在八千八百八十之上」,如此「穿過」並非真實可辨或肉眼可見之行為,而是生命積極追尋的姿態。「你向絕處斟酌自己/斟酌和你一般浩瀚的翠色」,於絕處能不絕,面死亡而無懼,「斟酌」二字背後是不服命運安排的勇氣。末段「從積雪深深的覆蓋下竄起,/面對第一線金陽/面對枯葉般匍匐在你腳下的死亡與死亡」,金陽融積雪,死亡踩腳下,一股不屈的鬥志自此昂揚。詩末再度說道:「凡踏著我腳印來的/我便以我,和我底腳印,與他!」,這與第一段完全重複的呼籲,彷彿在暗示起點即為終結,終點也是開端。倘若如此,〈還魂草〉欲訴說的就是一則絕處不絕、永不放棄的故事:生命中必有跌跤、受挫或重傷之刻,唯有積極面對,不懈追尋,終將迎來一片金陽,映照層層積雪的山巔之上。
周夢蝶詩作量少質精,為了便於理解,宜分為三個階段:一為五○年代《孤獨國》時期;二為六○年代《還魂草》時期;三為《約會》、《十三朵白菊花》內的詩作時期,尤其他因胃疾大病一場,自八○年代起心境明顯轉折。
五○年代《孤獨國》時期
《孤獨國》是周夢蝶的第一本詩集,同名作品〈孤獨國〉呈現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世界形貌。摘錄如下:「昨夜,我又夢見我/赤裸裸地趺坐在負雪的山峰上。/這裏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介面處/(這裏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而且「這裏白晝幽闃窈窕如夜/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而這裏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詩人統治著這個孤獨國,因為在這個國家裏,只有自己一人。由自己統治自己,詩人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白晝如夜,黑夜光燦,也都在說明孤獨國裡不循世俗,自有秩序。而「這裏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是將寒冷譬喻為酒,亦即表面上的冷,卻能讓飲者體內發熱。所以孤獨國裡的寒冷,不是令人無助的寒冷;孤獨國裡的孤獨,也不至於是使人絕望的孤獨吧?「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可見孤獨國雖只有一人,卻不是拒絕外界來訪的—儘管跟繁星間只是手談,雖無言卻仍有意。全詩收束在「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皇」二句,意指「我」在這時空中停留,享受、肯定純粹的「現在」,既可能被其主宰(作臣僕),也試著掌握其存在(當帝皇)。這樣的雙面性,也呈現在詩人夢到自己赤裸趺坐於負雪山峰,以如此決絕之姿,統治著一個理想卻孤獨的世界。
六○年代《還魂草》時期
六○年代的《還魂草》時期,周夢蝶援引更多佛禪典故及繁複意象,以表現內心隱微及玄祕哲思。葉嘉瑩教授為《還魂草》作序時便指出,周夢蝶是「一位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因之周先生的詩,凡其言禪理哲思之處,不但不為超曠,而且因其汲取自一悲苦之心靈而彌見其用情之深,而其用情之處,則又因其有一份哲理之光照,而使其有著一份遠離人間煙火的明淨與堅凝」,對詩人特色有精準之掌握。詩人洛夫也說過,周夢蝶的悲劇情感,是「一種內心深處的孤絕無告」,他讓「一個現代詩人透過內心的孤絕感,以暗示與象徵手法把個人的(小我)悲劇經驗加以普遍化(大我),並對那種悲苦情境提出嚴肅的批評。」《還魂草》時期可以〈菩提樹下〉為代表,直接引佛典為題,詩前引言即為:「佛於菩提樹下,夜觀流星,成無上正覺」。內文摘錄如下:「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腳踏過他底一生呢?/所有的眼都給眼蒙住了/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詩人用詰問法,叩問誰是先知先覺、誰能見人所未見,且能將雪與火這兩種截然之物加以轉換。〈菩提樹下〉的雪與火,宛如冷跟熱的極端,彷彿在藉此誘使讀者,破除色與空、有與無的執念。同篇後段部分:「坐斷幾個春天?/又坐熟幾個夏日?/當你來時,雪是雪,你是你/一宿之後,雪既非雪,你亦非你」,在「雪」與「你」之間的變與不變,亦可如此理解。雖然他的詩也引用過《莊子》、《紅樓夢》、《可蘭經》與《聖經》,但仍以佛、禪之典故居絕對多數,亦成為周夢蝶創作的鮮明特徵。
《約會》、《十三朵白菊花》內的詩作時期
最末則是《約會》、《十三朵白菊花》內的詩作,不同於以往的孤冷苦吟,因胃疾大病一場後,他的心境有所轉折。周夢蝶曾經自述:「我以前觀念錯誤,以為我生我老病我死,全是我自己的事,與世界無關。經過這番折騰,纔幡然悔悟:人是人,也是人人。……原來活著,並不如我所以為的那麼簡單,草率,孤絕與慘切。」他開始採平淡語言,描寫平凡日常風景,卻總能帶出不凡境界,益發能夠引人深思。一九九一年作品〈約會〉便是一例,詩前有段引言寫道:「謹以此詩持贈/每日傍晚/與我促膝密談的/橋墩」。從詩人約會的對象是「橋墩」,即可推知這和世人所謂的約會大為不同。全詩如下:
總是先我一步
到達
約會的地點
總是我的思念尚未成熟為語言
他已及時將我的語言
還原為他的思念
總是從「泉從幾時冷起」聊起
總是從錦葵的徐徐轉向
一直聊到落日啣半規
稻香與蟲鳴齊耳
對面山腰叢樹間
嫋嫋
升起如篆的寒炊
約會的地點
到達
總是遲他一步──
以話尾為話頭
或此答或彼答或一時答
轉到會心不遠處
竟浩然忘卻眼前的這一切
是租來的:
一粒松子粗於十滴楓血!
高山流水欲聞此生能得幾回?
明日
我將重來;明日
不及待的明日
我將拈著話頭拈著我的未磨圓的詩句
重來。且飆願:至少至少也要先他一步
到達
約會的地點
人人皆知橋的位置必然固定不動,周夢蝶則改稱為橋永遠比人先到,已收出人意表之奇效。約會時的談話,竟是「泉從幾時冷起」聊起,這是用了《春在堂隨筆》的故事,指清人俞樾攜妻女同遊杭州靈隱寺,見冷泉亭有董其昌撰聯,俞樾隨口念道:「泉自幾時冷起?」其後延伸出一段饒富禪機的對話。詩人亦在此想像自己如何跟橋墩對話,所以有「高山流水欲聞此生能得幾回?」,此句亦是用典,「高山流水」為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也就是把橋墩當成詩人的知己看待了。這裡可見詩人以物為友的情懷,願待橋墩如同平生知己,無怪乎詩人會許願,期盼某天能夠「至少至少先他一步/到達/約會的地點」。
他的詩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皆體現出東方文化的精髓與中國美學的風貌,人格與風格高度合一,形塑完整之心靈世界。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化,周夢蝶一貫淡泊自持,甘於清貧,有「詩壇苦行僧」之稱。唯對晚生代來說,斯人既逝,傳奇難遇,當年的台北文化十景亦不可再得。幸好仍有詩留下,足供吾人詩話夢蝶,期待他日夢蝶化詩。
詩稿校正
不只手稿,即使是已在報章雜誌刊出的詩作、贈與友人的詩集,皆可見周夢蝶以特有的校稿方式反覆修改自己的作品,足見周夢蝶對於其詩作的嚴謹與堅持。
• 塗黑:周夢蝶習於將欲修正之處塗黑
• 紅線:再以直尺與紅筆拉出二斜線
• 更正:最後用毛筆或硬筆寫上正確的字詞
撰文|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並主持該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著有《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主編《淡江詩派的誕生》等書。
圖片提供|曾進豐、葉國威
■ 2021五月號|439期 ■
孤獨的旅程大抵是從追求自己的內心開始,寫詩對周夢蝶來說,更是一種修行。少有人生如周夢蝶,為人簡約淡泊,卻在孤苦冷凝之處,開出一朵朵絕美的詩之花。在周夢蝶百年誕辰之際,本期循著照片中的記憶,探照周夢蝶的內心世界,觀看詩人一生的軌跡:從肖像身影中的文化風景、詩作手稿中的藝術成就,到尺牘書簡中的文人往來,皆能輕拾納入胸懷。
【本期雜誌介紹】
《聯合文學》雜誌 NO.439:周夢蝶百年冥誕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