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日用寫作閱讀推薦 【閱讀推薦】創造連結的轉運站─岸政彦《片斷人間》推薦序

【閱讀推薦】創造連結的轉運站─岸政彦《片斷人間》推薦序

by 陳又津

二○一七年,岸政彦五十歲時,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塑膠傘》,入圍芥川賞。兩年後,他再度以《圖書室》入圍三島由紀夫賞。在日本,高齡出道的作家不少,但像岸政彦這樣一直有專書論著發表,卻忽然開始寫小說的人,就十分罕見了。

《片斷人間》於二○一五年出版,岸政彦說,他無法將這些「片斷」放進社會學的論文或報告,卻也無法忘懷這些時刻。連社會學者都無法解釋的困惑,是串連這本書的主旋律。當我們在生活中遇見怪異的陌生人,多半只是得到「那人怪怪的」、「來找麻煩的」這種印象,只求火速逃離。但社會學家必須密集地接觸、分析,持續面對未知的風險。

這本書展開了一場介於田野、研究與虛構的寫作,內容涵括學者對於現象的思索、在田野過程中的困惑與掙扎,也有些像小說才有的奇妙人物。但這些人就存在於我們周遭,只是我們缺乏足夠的好奇心和勇氣去描述這些人─我們怕跟那些怪人產生連結,甚至意識到自己就是那些怪人。在這本書中,岸政彦如此歸納自己的社會學工作:「一直以來我所做的就是,一邊傾聽這些個人生活史,一邊思考『社會』的涵義。」

社會是什麼、人又是什麼?

進入田野之前,研究者心中通常都有個研究目的,像是補充前行研究的不足,或是顛覆既有的理論。但過程總是會聽到出人意表又精神一振的故事,這該怎麼辦呢?這些外人看來沒什麼好寫,甚至是離題的片斷,反而更能顯現研究者自身的特質。不過,因為論文架構的規範以及讀者的期待,這些有趣的地方通常會被刪掉,頂多成為花絮或後記。例如我研究某個題目時,雖然讀了別人寫的文章或意見,但還是會試著詢問當時的筆者,有沒有什麼沒寫的部分?這往往是過去沒機會發揮,這次卻絕對不容錯過的機會。

無論是跑田野或寫小說,我們常常在聽人說話的時候入迷了,在某個當下意識到「這個可以寫」,但動筆敘述之後,卻懷疑自己似乎在虛構,甚至違逆當事人的意願。人一不小心,就會成了故事的容器或俘虜。採訪能拓寬個人認知的界線,無論是幾個小時、幾天的採訪都有類似效果,但身為社會學家的岸政彦也提醒我們:「記錄這種片斷性邂逅中所談到的片斷性人生,然後直接將其普遍性地、整體性地視為對方的人生,或詮釋為對方所屬的族群的命運,這其實是一種暴力。」

為了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又不得不謹慎地使用這種暴力。最後,我們不得不問自己:究竟該優先保護受訪者,還是保護故事?論文有嚴謹的規範:錄音、逐字稿、授權書、化名保護個資等,但介於研究與虛構之間的文類,就沒有明確的守則了。如果有人讀了小說,覺得你是惡意中傷,終究還是造成了傷害。書寫,並且呈現─即使寫作者的意圖並非傷害對方─本身就是一種暴力。這個疑問,岸政彦至今沒有解答,只是在作品中也相當節制,不任意詮釋或評斷他人作為。

他舉了更多例子,像是一個故事可能讓一個人得到救贖,卻也可能冒犯另一些人。書中提到,某些對死亡懷抱憧憬的街友來到沖繩,聽似浪漫,但對沖繩當地人來說,常常看到死人也很煩吧。另一個例子是,當他懷抱善意,帶學生校外教學,想跨越「多數族群」的障礙,流浪漢卻無法消化學生注視的目光而叫罵─這種刻意安排的「參觀」也是一種暴力。

「絕大部分的暴力,都出自『善意』。」這是他的結論。不知是否懷抱著這層考量,岸政彦寫小說時,很少使用田野得來的材料。也曾在訪談表示,自己屬於多數族群,即使做了研究,但終究不適合「代言」弱勢。

學者的謹慎與強烈的好奇,在書中達到了某種平衡。岸政彦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如果我就是那個墮胎的朋友、易裝的部落客、新興宗教的教主、裸體走去澡堂的阿伯……,被他這樣描寫,似乎也不至於被冒犯。但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不曉得當事人是否如此。書寫與呈現,總是必須嚴肅以待,尤其是這些只相處了短短時間的人。寫作者只能依靠著粗淺的印象,以及永遠嫌不夠的「常識」。那些我們說不清楚從何而來的常識,往往也藉由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而來。身為學者,岸政彦不刻意「為弱勢發聲」,因為連這樣的姿態都是一種暴力。他只是偶然看見,某些早已存在的事物。透過他的故事,石頭變得可愛,平凡的路人也有了謎樣的深度。

從社會學轉往小說,再從小說回到社會學,對於岸政彦來說,這兩者似乎沒什麼不一樣,同樣需要傾聽與思考。這個世界存在著無法分析的角落,就像現實社會也沒有明顯的參考文獻和註腳,這些片斷是他與其他人連結的時空,像是一個個微型轉運站,通往許多人內心的道路,路上有一閃而逝的奇異風景。

《片斷人間》
岸政彦,聯經出版

我們的生活明明和這麼多人產生交集,為何每個人在自己的大腦裡,卻都是孤伶伶的一個人?

隱身於日本社會的沖繩人、部落民與在日朝鮮人;遺忘於陽光下的黑幫小嘍囉、酒店公關與易妝者;不斷送盆栽的老奶奶,頭上穿洞的泥巴小貓,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社會學家與他們實際相遇,撿拾理論也無法分析的片・斷・人・間。

文|陳又津
1986 年出生,專職寫作。生長於台北三重。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駐村作家。新作《我媽的寶就是我》,始於中時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完成於「東華大學楊牧文學講座」邀請駐校創作期間。著有《少女忽必烈》、《準台北人》、《跨界通訊》、《新手作家求生指南》。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