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作家的宜蘭私房印象
previous post
原鄉是成長記憶最緊密的根底,邀請宜蘭籍作家,從問答與作品之間,進入創作者心靈的蘭陽地圖。
馬丁,1962年生,宜蘭頭城人。從事動畫製作二十餘年,經歷過動畫製作、原畫、構圖、構圖指導、腳本、場景設計及動畫導演、原創企劃等工作。近年,以故鄉元素為創作來源,在網路以「鉛筆馬丁」為筆名發表一系列色鉛筆畫作品,表達對家鄉的情感與想像。現任就正書軒文化基金會董事、宜蘭縣蘭陽美術學會顧問及理事。著有《記得那海的味道》、《繪憶‧頭城:馬丁的童年》等書。
臉書粉絲專頁:鉛筆馬丁
Q1:原鄉在何方?
童年就讀的小學,就在穿過小鎮中心的開蘭路北端,每天清晨從鎮上步行上學,總沿著此路到校,路的兩旁,種著成排會開著小紫花的苦苓樹。若非結伴玩樂的目的而穿街走巷,這會是最直接回家的路。
但有一種更吸引自己的回家途徑,是越過校門前的大馬路,穿過對面那片竹圍人家旁的菜園小路後,一路沿著鐵軌,走向距離不遠的火車站方向的回家路。
對於天天要走的大馬路,有些繞遠的「鐵枝仔路」,走來那是有趣多了,特別是在春夏之際,田園間漫飛著蜻蜓,是最美麗的兒時記憶。
已經歷過的日子,一如一再重複鋪陳展開的鐵軌枕木,回頭張望來時路,蜿蜒曲折的一路伸向到那逐漸模糊的遠方!
我書寫表達的開端《繪憶‧頭城》,就隨著當初帶著我離開平原的火車出闖,再循著原來離開的軌道找路回家,喀啦喀啦!喀啦喀啦!
Q2:宜蘭境內,讓您靈感爆炸的秘密基地?
一個春夏季節的清朗週末,結伴穿過城鎮西邊山麓下,那遍長著百合的美麗梯田,再經山腳的土地廟後,沿階拾級,登上那座當地人稱做「仙公廟」的大修宮。
離鄉多年,仍會時常湧現的童年記憶,是引你一腳踏進時間回憶的魔法洞穴,能適時的撫慰你,引領你歸途方向的地方。
小廟,非是一般人熟知的地方,平凡不出奇,最令我流連的是,每攀登,在汗涔涔的肆意暢快後,能歇坐在半途相思樹林的石階上,側聽著風間傳來的各種聲音,下眺平原的舒暢。這不高不低的半山麓,可清楚看見,來自城市,剛穿入平原的列車,那將開進小鎮車站前的鳴笛聲,在這裡聽得比平地清響真切。
展開眼前的那片無邊際,從龜嶼佇立的大洋而來的海風氣息,一路就跨進平原海岸、城鎮田野,扶搖上山來到面前。這景,過去是嚮往,現在是歸返,我一直記得那襲面而來的山海味道。
人在半途,可俯瞰,也有仰望,稍事盤環,更別有滋味。
Q3:心目中蘭陽最美的風景在哪裡?
若你問我蘭陽那裡最美,實難選擇,哪裡我都愛!平原、山林、海岸與飛瀑,都是它的面容。真要提一個一直存在於腦海的地方,那就是草嶺古道了!
近年開始廣為人知,充滿著自然、人文與歷史氛圍的這條百年山徑,過去可比現在清靜多了。
自幼即喜近草嶺,對此地,一直有種特殊情感,那是一個從「嶐嶺夕煙」到「石港春帆」之間穿梭的久遠想像,行走其間,常會有一種與先人交通關連的感受,各代絡繹於途的人物與先民,在百年前,仍需攀越崇嶺險道,匯至這個遍生著節芒的歷史狹口,從這裡望見了大洋與龜島,才真正的進入了蘭地。
先民涉險渡海,渴求尋找安身之地,對蘭陽平原的豐腴沃野充滿想像,並將其視為困境重生的希望之地,而以桃源之境看待。
從翻越到穿越,草嶺到雪隧,筆繪蘭陽,夢回烏石,心可依託之處,就是美麗所在!
為了能夠獲得生存的機會,現實除了面臨彼此的爭鬥競爭,還得要懂得適時的相互合作,嘗試重塑新環境的族群認同,才能適應陌生環境,獲得生存機會,延續世代。經歷這樣的過程,一種強烈對新土地的集體認同,融入了新集體性格之中,自然也會是我們所承繼的一部份。
競爭與合作,融合與適應,一樣得像經歷著季風與洋流考驗的生命種子,終於落下這片土壤,出芽茁壯,捏塑出宜蘭人的特殊精神樣貌,並以鮮明的本地性格顯露出來,這些鮮明性格,表現拓荒歷史經驗的潛藏遺留,如今依然是有跡可尋。
神秘又帶著楚裔尚鬼遺風,有著開拓年代的粗獷、生猛,與生死交關的印記,隱含對生命無常的悲憫與敬畏的頭城「搶孤」民俗,就表現出這樣一種強烈的冒險基因特質。
「搶孤」之俗,跟隨著渡海先民的開拓腳步,來到了這個「此去汪洋接太空,傳言萬水盡朝宗」(董正官/東海‧三港通洋)的東海之濱。在歷經過各種艱難險境,前方看似無路,一路行來,眼見多少飄零他鄉的無名之魂,孤惶又強烈冀望獲得存在的意志,唯有用渡海船桅撐起的巍然高台,豎立參天入雲的孤棧,才足以迫令仰首,傾洩這一路的驚憂敬畏心境;似乎不藉著一種介於生死之間,跨越陰陽兩面的犯險行為,不足以表達所經歷過的一切艱險境遇。
烏竹芳的〈蘭城中元〉「殽果層層列此筵,紙錢焚處起雲煙。滿城香燭人依戶,一路歌聲月在天。明滅燈光隨水轉,輝煌火炬繞街旋。鬼餘爭食齊環向,跳躍高台欲爭先。」詩中,形象描繪了祭典中,焚香供祭、遶境放燈、高台爭食的奇異情景。有種香煙繚繞,人聲喧嚷,帶點蠻野與神秘的詭奇氛圍,詩中所現當時的情景,時至今日,亦能透過流傳下來的搶孤祭儀揣度並感受。
虔誠與敬畏的強烈儀式化祭典,帶著生寄死歸的奇特關聯,悲憫之心似乎已無分生死兩界,燈火明滅,紙煙繚繞,陰陽交錯之間,那個原屬於陰界的夜,竟是人聲鼎沸。凝望當刻的昏誨詭奇,巍立著高臺的河岸開拓聚落,彼時,定是這向陽平原陰鬱暗夜中,最晶亮的角落。
這是一場由生者演繹的死亡儀式,一個跨越生與死,陰與陽的交會場域,帶著神秘詭異的氣息,也充滿著對生命追逐的最真實場景,是飄洋過海而來的生命種子,落土、萌芽、繁衍的生命過程。這種濃烈的歷史生存記憶,讓我們身處如今,猶能想像在某個相似場域情境下,還能與過去的開拓先民,有種奇妙的的思維連結,和那個跳動著叛逆、強悍、開拓精神的血脈基因同氣。
如今,這個跨越陰陽、生死的久遠儀式,仍舊還在這片帶著歷史遺風的土地上延續著。
文、圖片提供|馬丁
► 文學,不文學|葉覓覓、何敬堯、陳昭淵 講座接力放送中!
‧馬上報名 https://reurl.cc/WdVGay
► 地點|宜蘭文學館(宜蘭縣宜蘭市舊城南路縣府二巷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