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2022南國漫讀節】行走進屏東大書房,開啟閱讀的無限可能:「島嶼裡的閱讀榮景,台北國際書展到南國漫讀節」講座側記

【2022南國漫讀節】行走進屏東大書房,開啟閱讀的無限可能:「島嶼裡的閱讀榮景,台北國際書展到南國漫讀節」講座側記

by 李佳芳

晌午,屏東下了一場大雨,戶外散步的人們紛紛沿著一排老樟樹,走進一座有雨披懸出的玻璃盒子——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圖書館的前身是中正文化中心,改建後,以連續的V型鋼結構形成平行四邊形平面的大空間,大廳與主入口直接面向都市,像是張示著,閱讀這件事風雨無阻地向大眾敞開。2022 南國漫讀節的講座活動——島嶼裡的閱讀榮景,台北國際書展到南國漫讀節——便是在這樣一個空間揭開活動序幕。該活動由《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主持,屏東縣長潘孟安、大塊文化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先生對談。

手植一片閱讀的文化綠洲

「閱讀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有別於靜態的台北國際書展、純粹的書籍交換與意見交流活動外,我們也行駛閱讀列車、安排戲劇音樂與舞蹈展演、舉辦市集活動。每個場次,都像是一顆琉璃珠,而總圖,就是串起這些琉璃珠的大項鍊。」持著麥克風的,是促成南國漫讀節活動的主力推手、縣長潘孟安。他說,漫讀節特意選在夏秋這兩個季節,是為了呼應「夏耘秋收」的概念,一場場活動一路耕耘,讓縣民與讀者們能秋收滿滿。疫情期間,縣府會利用閱讀箱,將書本郵寄給有閱讀需求的市民;疫情無阻地,屏東總圖每個星期都會購買一千本的繪本,學校會派遊覽車讓小朋友到圖書館讀書。縣長對於繪本的重視,無獨有偶地,與郝明義的觀念相似。

郝明義分享,當他看到「南國漫讀節」的活動邀請時,首先思索的是「漫」、「讀」各自的釋義——漫,意味著圖像語言;讀,則代表著文字語言。過去,長輩們總認為小孩大了,就該看文字書,因此隨著年紀,台灣人與繪本的距離越來越遠;求學期間,學生備受文字教材折騰,脫離學生身份後,便避書唯恐不及。郝明義說:「圖像語言和文字語言是人的兩條腿,而人需要兩條腿走路。」當人們捨棄走路的兩條腿,搭起車的時候,也就為恐懼閱讀這件事找到逃逸的方法。他將當代的網路與社群媒體比喻為車,讓人們加速逃離紙本閱讀。

「我們也行駛閱讀列車、安排戲劇音樂與舞蹈展演、舉辦市集活動。每個場次,都像是一顆琉璃珠,而總圖,就是串起這些琉璃珠的大項鍊。」

「在經濟不景氣、疫情肆虐時刻,有些人對閱讀依然抱有熱情。」

「閱讀本來就不是單獨存在,需要同時知道音樂、藝術、美食、人生經驗......」

黑夜一般的閱讀作為生活的必須

面對紙本圖書環境的困窘處境,郝明義卻樂觀以對。他進一步說明,動態的數位媒體與網路閱讀就像喧囂的白晝;整體且線性的紙本閱讀就像安靜的黑夜。「沒有人能永遠只要動,不要靜。永遠只需要白晝,不需要黑夜。只有白晝,沒有黑夜;只有網路,沒有紙本,人是不會健康的。現在白天似乎是被延長了,但我們總是需要黑夜。」郝明義同時以此回應在 2022 年台北國際書展所觀察到的現象——疫情嚴峻之際仍有以往的五成人潮、展內眾多的小型沙龍擠滿讀者。在經濟不景氣、疫情肆虐時刻,有些人對閱讀依然抱有熱情。

主持人王聰威補充:「閱讀本來就不是單獨存在,需要同時知道音樂、藝術、美食、人生經驗……」他肯定潘縣長致力於推動南國漫讀節的延續與多元性、也呼應著郝明義認為閱讀在未來仍舊會持續存在的想法。活動結束後,天空微放晴,戶外棚架錯落之處微透著一道彩虹,人們紛紛走向陽光。在紙本閱讀風氣不若以往盛行的近日,台灣南北兩端的文化人們,依舊為了島嶼裡的閱讀榮景而努力著,像是襯著雨後一片湛藍的彩虹,引領讀者走入書景中。

撰文|李佳芳
出生在喧囂府城的窄靜巷子裡、成長在有五月天跑跨年場的年代。十八歲把自己丟到八千公里外的土耳其,才知道出國是為了回家。大學以前害怕畫圖、討厭寫作;卻栽進要畫圖寫計畫的都市與建築領域,目前在不動產開發部門實習,期盼自己成為一位兼容開發與保存的空間規劃設計師。作品散見於《鹽份地帶文學》、《報導者》。

攝影|陳渝柔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